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与专题评论
    姚粟, 王鹏辉, 白飞荣, 于学健, 曹艳花, 程坤, 葛媛媛, 辛迪, 张天赐, 刘艺茹, 蔡程山, 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48(1): 272-28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9332
    摘要 (1980) PDF全文 (1448) HTML   可视化   收藏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种质资源。该文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分离自我国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和发酵茶等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收集、补充和整理,形成了第二版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该名单共涵盖56个属124种,包括细菌74种,酵母22种和丝状真菌28种;较第一版新增菌种49种,主要涵盖醋杆菌属(Acetobacter spp.)、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 spp.)、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p.)、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p.)、梭菌属(Clostridium spp.)、假丝酵母属(Candida spp.)、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 spp.)、毕赤酵母属(Pichi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散囊菌属(Eurotium spp.)和根霉属(Rhizopus spp.)等。更新了第一版名单中41个菌种的分类学信息。该研究为补充和完善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应用及管理,促进我国发酵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于青林, 孟令莉, 霍海亮, 等
    摘要 (1833) PDF全文 (902)   可视化   收藏
    采用2.5 L发酵罐对重组解脂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PGC11505的琥珀酸发酵条件进行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发酵罐转速、通气量、初始甘油浓度、蛋白胨浓度、发酵罐的pH值设置经过优化后,琥珀酸的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发酵罐的转速600 r/min好于400 r/min,琥珀酸产量较之提高了一倍。通气量为1.0 vvm时最佳,较低时(0.5 vvm)溶氧不足、通气量较高时(2.0 vvm)溶氧过多,造成能源浪费。初始甘油浓度为100 g/L既能保证菌体较好的生长,并且发酵较充分,琥珀酸产量达到21.0 g/L。蛋白胨的浓度为10.0 g/L比较适宜。发酵罐的不同pH值比较结果为,不控制pH值的自然发酵获得最高的琥珀酸产量和产率,分别为26.3 g/L和0.27 g/g。依据以上确定的最适发酵条件进行不控制pH值的补料-分批发酵138 h,经过两次补料共消耗192.5 g/L甘油,合成46. 9 g/L琥珀酸,产率为0.24 g/g,生产率为0.34 g/L/h。琥珀酸的产量是优化初的5.7倍。
  • 分析与检测
    褚千千, 韩秋煜, 陈必文, 包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46(6): 275-27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1275
    摘要 (1094) PDF全文 (351)   可视化   收藏
    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rnzen sulfonic acid,TNBS)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游离氨基含量的方法。该文比较了该方法的2种终止反应条件及分析方法,探究了该方法对不同蛋白质(牛血清蛋白、胰蛋白酶、溶菌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的响应值显著高于酸性(P<0.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2种测定方法对蛋白质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精确度较高,对浓度变化的响应更灵敏。蛋白质种类不仅影响到该方法的取样浓度,而且蛋白质中的巯基含量会干扰该方法的准确性。
  • 姚粟,于学健,白飞荣,曹艳花,赵婷,翟磊,刘洋,葛媛媛,程坤,冯慧军,凌空,史晓萌,王永芳,张小霞,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43(9): 238.
    摘要 (1057) PDF全文 (1477)   可视化   收藏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应用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如乳制品、白酒、茶、酱油、醋、腐乳、泡菜等的微生物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了评价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的科学标准,提出了第一批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名单,共30个属75种菌种,包括细菌42种,酵母12种,丝状真菌21种;对菌种在关键发酵工艺中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分析,表明其功能主要集中于产风味物质、产功能酶系、产健康因子、抑制杂菌及改善食品质地,为完善我国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及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 生产与科研经验
    李佩, 谢彩锋, 丁慧敏, 陆海勤, 杭方学, 古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9): 218-22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6384
    摘要 (1055) PDF全文 (162)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9号木薯全粉为原料,添加谷朊粉、黄原胶、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等不同剂量的改良剂加工成面条。研究了不同剂量的改良剂对木薯全粉的糊化特性、热特性以及面条的微观结构,蒸煮损失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配方添加6%(质量分数)谷朊粉、9%(质量分数)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1.5%(质量分数)黄原胶和1%(质量分数)食盐对面条的品质都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该条件下制作的面条蒸煮损失约为7.8%,全质构参数中硬度约为207.5 g、弹性约为0.964、黏性为5.924 g·s。与小麦面条相比,木薯全粉面条硬度偏低,弹性和黏性与小麦面条相近,回复性较大,蒸煮损失稍高,但总体上符合行业标准(LS/T 3212—2014)要求,面条品质得到改善。
  • 综述与专题评论
    赵鑫锐, 张国强, 李雪良, 孙秀兰, 周景文,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11): 248-25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0859
    摘要 (1038) PDF全文 (450)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的追求,我国肉类农产品的供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以细胞工厂为基础的人造肉将成为未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利用细胞培养已经可以获得一定量的动物肌肉组织,但相关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还很低。根本原因是现阶段人造肉制品还无法逼真模拟真肉的品质。要想生产符合大众需求的人造肉制品,必须要对人造肉制品进行一系列的商品化加工和重塑成型处理。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通过添加合成的血红蛋白、香味物质等食品添加剂,优化肉制品中各组分的比例和3D打印技术初步实现人造肉制品的商品化。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可以用于人造肉制品商品化的技术和相关研究进展,为实现人造肉制品大规模的市场化生产提供参考。
  • 综述与专题评论
    袁琳娜, 李洪军, 王兆明, 贺稚非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 220-22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211
    摘要 (1013) PDF全文 (374)   可视化   收藏
    冻藏是肉类食品的主要贮藏方式之一,而冷冻和解冻过程是影响冻藏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冷冻和解冻方法耗时长,极易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及品质的降低,已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发展能够较好地保持肉类食品品质的新型快速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对目前先进的冷冻和解冻技术在肉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行重点综述,分析了各技术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为肉类食品冷冻工业的实际生产提供相关指导。
  • 研究报告
    徐炜桢, 赵红宇, 杨懿, 叶玉矫, 岳鹏, 张良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9): 22-2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5698
    摘要 (1001) PDF全文 (110)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郫县豆瓣特有“日晒夜露”发酵工艺与“酱香浓郁”的产品特征之间的关联特性,以稳定发酵(6个月)至发酵末期(5年)合计5个不同发酵阶段郫县豆瓣为对象,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和皮尔森相关系数(PCC)分析考察其后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与挥发性呈香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属水平上细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梭菌属(Clostridium)、梭菌科下未确认菌属(Clostridiaceae-Other)和消化链球菌科下未确认菌属(Peptostreptococcaceae-Other)可能与6种醛类和2种杂环类呈香物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肠杆菌科下未确认菌属(Enterobacteriaceae-Other)和芽孢杆菌科下未确认菌属(Bacillaceae-Other)则与糠醇、4-乙基愈创木酚呈现出较强的关联;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与乙醇、糠醇、十二酸乙酯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则与乙醇、十二酸乙酯呈现出负相关性;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则与芳樟醇呈现出负相关。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细菌的代谢是影响郫县豆瓣后发酵期挥发性呈香物质的重要因素。
  • 分析与检测
    丁岩, 王娟, 张迪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 202-20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8082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检测发酵乳中7种短链脂肪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的方法。利用衍生化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通过色谱柱对样品进行分离,通过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峰面积进行定量。7种短链脂肪酸的线性范围是20~2 000 mg/L;方法定量限为20 mg/L;方法检出限为5 m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范围是93.57%~108.20%,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0%~9.56%。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检测发酵乳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 生产与科研经验
    苏能能, 关倩倩, 彭珍, 肖阳生, 于红, 程浩, 熊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9): 117-12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430
    以乳酸菌发酵桑葚浆为研究对象,分析发酵前后桑葚浆理化指标、香气成分及抑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NCU137在桑葚浆中有很强的适应性,发酵60 h仍能保持1010 CFU/mL,产生乳酸16.73 g/L;与鲜果相比,pH值、果糖、葡萄糖均下降显著,蔗糖除外;经发酵作用,桑葚游离氨基酸由88.10 mg/100 g下降19.12 mg/100 g,除蛋氨酸、谷氨酸外其他均变化显著;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桑葚的香气成分分析,鉴定出酯类(23种)、醇类(10种)、烯酸类(8种)和其他类(4种)4大类,16种参与代谢消失,出现20种新香气成分,改变且丰富了香气组成及种类。此外,通过发酵,果浆的抑菌性能显著提高。总之,乳酸菌发酵对桑葚品质和抑菌性能影响显著,为开发健康桑葚产品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与专题评论
    李雪, 贺稚非, 李洪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 233-23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373
    可食性膜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具有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提高食品品质等优点,且可作为活性物质的载体,日益成为食品包装行业的研究热点。而肉类作为复合营养物质的载体,一直是人们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文中介绍了多糖膜、蛋白膜、脂质膜及复合膜和功能性可食膜的性能特点及其在肉品中的应用形式,综述了国内外的可食膜在肉及肉制品保鲜贮藏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可食膜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肉品保鲜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报告
    樊杉杉, 董雅君, 杨兴华, 张森垚, 王兆基, 师成旭, 陈双,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 7-1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8591
    通过模拟酿造实验比较了不同地区来源藏曲对西藏传统酿造青稞酒理化指标和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来源藏曲均能顺利完成青稞酒发酵,所酿造的青稞酒酒度、残糖、游离氨基酸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总酸含量差异显著。酿造的青稞酒中主要有机酸为乳酸、乙酸和琥珀酸,拉萨和日喀则地区藏曲发酵青稞酒中总有机酸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藏曲发酵酒青稞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青稞酒中挥发性香气组分种类含量特征,共检测到66种挥发性香气组分,包括酯类物质19种、芳香族化合物9种,醇类物质11种、酸类物质9种、醛酮类物质10种、其他类8种。不同来源藏曲酿造青稞酒香气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通过藏曲的选择可以针对性地调控青稞酒的风味特征。
  • 分析与检测
    李大雷, 翁彦如, 杜丽平, 王超, 马立娟, 肖冬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3): 237-24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410
    为了解不同品牌普洱茶香气成分的特点和差异性,本研究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 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3个品牌普洱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E-nose能够较好区分3个品牌的普洱茶,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品牌样品间差异明显,区分度良好。进一步采用HS-SPME-GC-MS对普洱茶香气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74种化合物,共有成分38种,其中大益普洱茶、老同志普洱茶和澜沧古茶分别检测出66、53和48种,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等物质,且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显著,主要差异性物质包括2-羟基-6-甲基苯甲醛、藏红花醛、芳樟醇氧化物、4-萜烯醇、甲基庚烯酮、(E,E)-3,5-辛二烯-2-酮、1,4-二甲氧基苯、1-甲氧基-4-(1-丙烯基)-苯、邻异丙基甲苯、α-松油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咖啡因。香气活性值(odour active values, OAV)分析表明造成香气差异的物质主要是(E)-2-辛烯醛、(E,E)-2,4-壬二烯醛、壬醛、α-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
  • 研究报告
    王雅露, 朱丽娟, 刘肖, 周才琼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 53-5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760
    以糯米粉和新鲜红辣椒为原料制备鲊海椒,分析不同发酵时段糯米鲊海椒淀粉理化性质及营养特性变化,并观察淀粉形貌改变。结果显示,发酵可引起糯米鲊海椒淀粉理化特性改变,随发酵时间延长,糯米鲊海椒淀粉含量下降,溶解度、膨胀度、透光率和析水率下降,回升值逐渐增大。发酵90 d时,各指标与其他发酵时间测得的指标差异显著;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出现在发酵20~40 d;糯米鲊海椒淀粉的消化特性、HI和GI随发酵时间延长略有增加并呈波动变化;原子力显微扫描形貌图显示随发酵时间延长,淀粉颗粒表面由光滑变得粗糙,表面突起增多,比表面积增大;厌氧发酵可使糯米淀粉产生纳米级别小分子,有望成为重要的纳米材料来源。在该研究发酵时间内,发酵对糯米鲊海椒淀粉消化特性和GI值影响较小,但发酵可影响糯米鲊海椒淀粉理化特性,合适的发酵时间在20~60 d。
  • 分析与检测
    黄小兰, 何旭峰, 杨勤, 张椿翊, 周浓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46(7): 250-25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2499
    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thyl-5-pyrazolone,PMP)试剂柱前衍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地参多糖中的8种单糖组分。样品经石油醚脱脂、超声提取、Sevage试剂除蛋白,无水乙醇沉淀制得多糖溶液,然后加入2 mol/L 三氟乙酸,在110 ℃下水解5 h,得到单糖溶液,最后加入0.5 mol/L PMP-甲醇溶液在70 ℃水浴中衍生1 h,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地参多糖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82.58%~108.71%,检出限为0.16~0.85 μg/mL,各单糖组分平均物质的量比为:1.00:0.60:0.54:5.15:266.53:890.11:4.12:1.05,其中半乳糖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20.446 mg/g、葡萄糖的平均质量分数为35.306 mg/g,为地参中单糖主要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地参单糖含量的高低在我国地域上呈现出北方>南方>西南的趋势。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衍生物质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实用可靠,适用于地参多糖中单糖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可为地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生产与科研经验
    甘潇, 李洪军, 王兆明, 周心雅, 贺稚非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4): 167-17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856
    为探讨KCl部分替代对腊肉蛋白质氧化,降解和腊肉质构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KCl 30%,50%,70%(质量分数)分别替代NaCl的低盐腊肉,100% NaCl含量的对照组腊肉为研究对象,检测了腊肉的蛋白质氧化,降解,脂肪氧化和质构特性,并对蛋白质降解,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与质构特性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KCl 70%替代组腊肉蛋白质氧化,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质构特性均显著区别于对照组。此外,低盐腊肉的蛋白质氧化和蛋白质降解与质构特性有显著相关性。
  • 特约专论
    武万强, 王琳琳,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1): 1-1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9602
    植物乳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的乳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分布在各类发酵食品中。同时植物乳杆菌也是人体胃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群,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植物乳杆菌良好的生理特性及益生功能,植物乳杆菌在食品、动物饲料、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此主要综述国内外植物乳杆菌基因组学、营养代谢规律、耐胁迫机制、益生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乳杆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生产与科研经验
    高凡丁, 张成庭, 蔡圣宝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 151-15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275
    以青刺果为研究对象,对比青刺果种子和油粕中的营养成分、酚类物质组成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种子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油粕。但油粕中的基本营养物质成分含量较高。种子中含有12种游离氨基酸,而油粕中含有13种,经过水解,在种子和油粕中各检出了17种氨基酸。种子和油粕中含有14种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和7种矿物质(主要是钾和钙)。在种子和油粕中总共检测出7种酚类物质(主要物质为水仙苷)。抗氧化活性的结果表明,种子和油粕都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效果与其酚类物质含量呈量效关系。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青刺果种子和油粕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及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为青刺果在食品和保健品行业的综合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 生产与科研经验
    李娇洋, 朱婧玉, 杨帆, 厉建国, 褚千千, 包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4): 135-14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7955
    为探究沙葱与韭菜采后生理特性和品质变化的差异,在(11±1) ℃,相对湿度为(70±5)%的贮藏环境下研究并比较沙葱和韭菜的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贮藏第8天时,沙葱失去商业价值,而韭菜表现出较好的耐贮性;在贮藏期间,沙葱失重率、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的损失率高于韭菜;沙葱和韭菜均属于跃变型蔬菜,沙葱在呼吸高峰期的呼吸强度显著高于韭菜(P<0.05);在贮藏终点,沙葱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的活性仅为韭菜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峰值的29.97%,显著低于韭菜(P<0.05);在贮藏期间,二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的活性变化规律相似;纤维素酶(cellulase, CE)的活性均无明显变化;沙葱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活性始终大于韭菜;沙葱和韭菜采后生理特性(呼吸强度、POD活性)和品质变化(失重率、叶绿素、VC)呈现相似规律,因此在贮藏沙葱时,可在较为成熟的韭菜贮藏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联合方式贮藏。
  • 郑丹 , 张清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6): 83-8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15578
    通过荧光法研究了落新妇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温度、BSA浓度、及常见离子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落新妇苷具有较强的淬灭BSA内源荧光的能力,其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表明二者可发生相互结合。计算了二者结合的热力学参数包括结合常数、焓变、熵变及自由能变化。结果表明,二者结合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焓变及熵变均为正值说明疏水作用力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a2+、Mg2+、K+、SO42-及NO2-等常见离子对落新妇苷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很小。同步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落新妇苷会使BSA色氨酸残基附近疏水环境的极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