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毛碧飞1,张炳聪2*

1(东华理工大学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2(东华理工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为提高高校食品类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文研究了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生物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单一思政模式,构建“课堂-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课程思政模式,通过将课堂思政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创新创业,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和社会输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食品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将价值观引导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皆称《纲要》)中指出,要明确“专业课教学内容”,围绕不同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着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人才培养目标[2]。要想从教材中凝练思政育人的要素,就要分辨出哪些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围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作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依据筛选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总之,思政元素旨在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并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响应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隐性”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4-5]。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食品营养学》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民族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4];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将思政元素与《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相结合,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个人修养与专业修养[6];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通过在《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中增加爱国情怀、中医自信等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7]

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仍旧处在探索的阶段,经常出现“课程泛化”、“标签化”、“功利化”、“机械化”等问题[19],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完善。目前,“课程思政”通常仅局限于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接收和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应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离了当前注重实际、追求创新、鼓励创业的总体趋势。自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一大重点培养方向[21]。然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没有得到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方向指引和思想教育指导也相对匮乏。“中国梦”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格,因而以课程思政指导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有效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必要举措。因此,本文以《食品生物技术》这一核心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为研究主体,以课堂-实验-实践的培养模式为研究手段,结合本校育人定位,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尝试对《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索。

1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特点

《食品生物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食品方向)的基础课程,也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生物技术》的课程内容是以基因工程为先导,以发酵工程、酶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基础,旨在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含量与市场竞争力。着重培养既掌握食品工程技术,又将生物技术熟练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8]。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本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影响广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极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从而决定了本课程“课程思政”教育的迫切性,对培养学生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重要品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过程中,结合身边或新闻中的案例,分析食品生物技术带给每个人的影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比其他课程更易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此外,随着我国人民对于食品安全、食品品质的要求迅速提升,传统的食品生产与监管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需求,食品行业的创新升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0]。食品工业作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更加需要大量创新型、创业型人才[11]。相较于其他工业,食品工业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通过本课程培养过程中的有效引导和教育,有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素养、积极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和动力,如何将“课程思政”所学习到的元素应用于创新创业之中,如何在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思考,是培养未来顶尖应用型人才的关键[20]。因此,提升“课程思政”质量,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同时,将课堂学习与实验、实践有效结合,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2 改革与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2]。因此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思政学习,更多的是要在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才能使思政知识深入学生的心理,并践行到生活中[13-15]

本次教学改革的探索主要从“课堂思政”,课堂-实验-实践“三位一体”思政模式及其平台构建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增加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专业自信等思想道德素养。将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带入实验及实践中,相互印证,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并构建相应的实验、实践平台,为国家输出应用型人才。以下内容将对这几点进行详细地阐述。

2.1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中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思政融入点

在《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表1中详细列举了《食品生物技术》课本中与专业知识对应的思政素材,以供实际教学中使用。如第一章绪论中提到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周代就掌握了豆腐、酱油、醋等食品的制造技术,为人类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强调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二章基因工程菌的应用中结合案例“乙肝疫苗的诞生”,讲授乙肝病毒的感染机制与传播途径,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病毒,平等对待乙肝患者;在第六章发酵动力学的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16-18]。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通过社会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合理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就某一项感兴趣的话题做课程报告,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

表1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与对应思政素材汇总表
Table 1 Food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summary table

章节授课要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教学形式与方法预期成效第一章绪论1.食品生物技术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2.食品生物技术应用进展及展望3.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内容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食品生物技术应用前景广阔3.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内容博大精深,实用性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1.增强民族自豪感2.强化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信心3.扎实专业知识,敢于动手解决问题第二章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4.基因工程的发展概况5.基因工程的内容与步骤6.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7.基因工程菌的应用4.前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勇攀高峰5.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转基因食品6.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讨论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7.乙肝疫苗的诞生调查研究课堂讨论4.自然科学严谨的精神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不屈不挠的精神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6.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7.了解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乙肝患者第三章细胞工程与食品产业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9.动物细胞培养8.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实践9.以“人造肉”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细胞培养的应用前景社会实践翻转课堂8.培养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9.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兴趣,坚定职业理想第五章食品酶工程10.天然酶制剂11.微生物发酵法产酶10.以健胃消食片中的复合酶为案例介绍酶制剂的功能11.在工业酶生产过程中包含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多领域知识的交叉案例教学10.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11.注重多学科交叉与知识的融会贯通第六章发酵工程与食品产业12.发酵法酿酒等传统食物13.发酵菌种及扩大培养14.发酵动力学12.鼓励学生了解生活中米酒,陈醋,咸菜等发酵类食品的制作过程,并思考其中的科学依据13.带领学生参观发酵类企业,了解实际生产中的各个步骤14.学习发酵过程中的规律,掌握反映规律的运算公式社会实践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12.学会观察,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4.透过现象看本质

2.2 构建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

构建 “三位一体”课堂-实验-实践的课程思政体系,是指将课堂中讲授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实验及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印证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消化课堂思政的内容。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模式如图1所示。课堂教学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课程思政-反思体会的方式进行讲授,其思政内容在实验环节以基础操作-应用实验-技术创新-总结分析的方式进行试验、体会、分析和总结,随后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产参观-生产演示-专家讲座-思考讨论的方式将书本和实验室所学到的思政内容与实际生产相比对,从而更加充分地理解课堂思政的内容。以黄曲霉的专业知识点为例,在课堂思政讲授过程中,通过黄曲霉中毒案例,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产品创新和检测技术的创新意识。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首先通过认识和培养黄曲霉提升同学们的认知能力,随后进行霉变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实验,使用新老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对比,穿插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对于检测技术革新意义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其创新意识。在接下来的食品技术生产线的参观中,重点参观食品生产过程及黄曲霉控制的相关设备,配合专家讲座,了解工业生产技术和创新技术的利弊,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工业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通过以上方式,将单纯的课堂思政内容延伸至实验实践方面,从而在课程思政方面实现了“眼见为实”、“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接受度。

图1 课堂-实验-实践的课程思政体系
Fig.1 “Classroom-experiment-practic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2.3 构建并完善课程思政 “课堂+创新+创业”培养平台

本研究致力于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需要将实验及实践内容有效配合课堂思政所学内容,因此有效而合理的平台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平台构建如图2所示。课堂思政以知识探索、能力建设、政治素养三方面为主体,创新平台(以学校实验平台为主)对应提供仪器、场地及其他资源的支持,而创业平台主要以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展开,合作对象包括工厂、企业、政府部门等。

图2 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
Fig.2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食品生物技术》拟设置5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40学时,实验18学时,另设置为期1周的实习课程。实验及实习平台配合课堂思政内容搭建,以学院及学校的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为基础,并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最终培养出具有正确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

2.4 成效与反思

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本校2018级生物技术(食品方向)专业学生为实验班级进行,并与2017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见表2)进行成果评估。本问卷设置了6个题目,分别从课程思政参与度、课程思政满意度、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度、未来创新创业计划及教学模式优缺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得到的教学成效如图3所示。本次参与的学生共180名,结果显示应用改革模式教学的学生课程思政参与度达到了95%,相较于传统模式提高了25%;而问卷中对于课程思政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级的学生比2017级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满意度增加了一半以上,达到了近9成的比例;受课程影响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的比例有所提高(2017级40%-2018级63%);经过本课程学习后,对于未来有创新创业的兴趣并能够初步了解行业规范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2017级25%-2018级45%)。

图3 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Fig.3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results

表2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状况的调查问卷
Table 2 Questionnaire on the teaching status of Food Biotechnology course

序号问卷1你在本学期《食品生物技术》的课程思政内容中的参与度是?(单选题,最多计10分)无参与0○ 1○ 2○ 3○ 4○ 5○ 6○ 7○ 8○ 9○ 10○全部参与2总体来说,你对本学期《食品生物技术》的课程思政授课方式和效果满意吗?(单选题,最多计10分)不满意0○ 1○ 2○ 3○ 4○ 5○ 6○ 7○ 8○ 9○ 10○特别满意3在《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及教学结束后,你是否参加了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单选题)是○ 否○4在参与《食品生物技术》课堂-实验-实践的课程思政学习后,你是否对未来的创新创业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计划?(单选题)是○ 否○5与传统课堂讲授课程思政相比,本学期《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简答题)6与传统课堂讲授课程思政相比,本学期《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最大的劣势是什么?(简答题)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得知,本教学模式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在实验、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部分学生无法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和辅导。针对此不足,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合作教师,提升课堂内外教师指导的覆盖率,并增加线上答疑模式,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综合以上结果发现,通过初步构建“三位一体”课堂对接实验、实践的思政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了食品类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及实践意识。在探索建立“课堂+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把控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反馈,进一步贯彻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模式和内容。

3 结论

本文通过改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模式,就《食品生物技术》这一课程构建了课堂-实验-实践“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延伸至实验及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实验、实际生产考察等过程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印证与思考,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内容的接收度;搭建“课堂+创新+创业”教学平台,以实验及实践平台配合课堂思政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通过课程思政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政参与度、满意度,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效果,促进了创新创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为本专业其余课程乃至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平.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激励与质量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23-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5-08.

[3] 张一璠.高校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梳理论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6):38-42.

[4] 冮洁,陈晨,姜爱丽,等.《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6):318-324.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2/t20200220_422612.html, 2020-02-20.

[6] 梁鹏,张华丹,林贤明.《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16):290-295.

[7] 张会择,杜晓娟,赖宇.临“疫”发“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3):1 001-1 012.

[8] 毛伟杰,邵海燕,李秀娟,等.《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5):194-195.

[9]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10] 周艳楠,孙丹.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食品,2019(11):24-26.

[11] 鲁晓翔,王志娟,薛璐,等.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农产品加工,2016(11):69-72.

[12] 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3] 韦巧艳,张春艳,王小明,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糖工业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22):292-296.

[14] 单彦广,曹海艳,罗尧成,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现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20(9):101-104.

[15] 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16] 王力,蔡思学,洪诚毅,等.《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课程的改革与成效[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6):306-311.

[17] 李咏梅,李霜,陈曦,等.“医学微生物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的比较[J/OL].微生物学通报,2020.DOI:10.13344/j.microbiology.China.200737.

[18] 张海龙.“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OL].微生物学通报,2020.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589.

[19] 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20] 张素香,李淑一,冯祥,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5(12):121-122.

[2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015-05-1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Food Bio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O Bifei1,ZHANG Bingcong2*

1(School of Chemical Biology and Material Scienc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2(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mode of Food Biotechnology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stillation" sin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was reformed, and a new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Classroom-Experiment-Practice" was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reby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and finally serve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with practical personnel.

Key word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Food Biotechnology;teaching reform;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26530

引用格式:毛碧飞,张炳聪.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10):304-308.MAO Bifei,ZHANG Bingcong.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Food Biotechn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21,47(10):304-308.

第一作者:博士,讲师(张炳聪讲师为通讯作者,E-mail:qbasiczbc@163.com)

收稿日期:2020-12-22,改回日期: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