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专业课程作为高校“三位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2]。不断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容,将德育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是课程思政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3]。
《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系统阐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了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体系、支持体系及过程控制体系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者在多年承担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背后的思政特征,针对食品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相关课程中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路设计,将各种实例和思政内容嵌入教学单元,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产值已多年稳居全国各行业首位,成为第一支柱产业。食以安为先,加强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重大的民生需求,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开设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4],其内涵与《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完美契合,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工匠精神在德国和日本表现最为突显。德、日两国的工匠精神首先在于对人才职业素养的培育。德国双元化的职业培训模式,校企联合育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日本则把“职人文化”融入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学习中,大学阶段将课内“行动训练”和课外“职业生涯教育”结合,助推工匠精神的继续发展[5-6]。而我国社会普遍对“工匠”的认同感不高,易将工匠精神与狭隘的“匠气”划等号,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
劳动者的素质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7]。“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助力[8]。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食品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是未来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其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塑造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认同并主动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教学团队时充分考虑了教师的专业背景。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既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工程背景,而且承担了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和横向开发课题,从而保证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市场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由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同时,能够结合自身的研发经历和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趋势。这种“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热情。
另一方面,在任课教师中也围绕“工匠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饯行。比如,教师在课前通过模拟课堂的形式,不断的打磨教案、设计教学内容,使得课程的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授课、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考核环节通过设置开放试题、增加平时综合表现占分比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将思政要求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在整个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看似老师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降低了,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知识点如何引入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如何在专业知识中“悄悄地”引申出思政内容,如何导入情怀教育、把握正确的方向,又如何确定开放试题的评价标准?各种新的教学尝试,必然要打破以往形成的固定教学模式和习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应对这些新的、不确定的教学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对教学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注入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9]。要发挥专业课在育人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内容的选择和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紧扣专业内容才能实现无缝对接。为此我们紧扣课程的专业知识点,提出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课程思政建设,夯实课程思政基础。这门课程最基础的一个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质量的定义,及其所代表“用户第一”的质量观[10]。高质量的产品最终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以追求用户满意为准则。用户满意的前提首先是从业者对产品、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后是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不断创新的自我超越。这与工匠精神中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有异曲同工之意。企业追求高质量的产品,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就是成本。由此我们设计了一个以“高质量是否等同于高成本”为题的课前辩论会。结合“三鹿奶粉”等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启发学生思考质量的经济性,认识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现状,树立职业操守,帮助他们在时代背景下找到个人的价值实现途径和方式,建立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一系列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工作态度和专注执著、勇于创新的职业追求,从而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
能否调动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11]。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的学生,他们不仅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是非的判断也相对成熟。因此,在设计思政内容融合方式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利用这个过程培养他们创新思辨的能力。比如针对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等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知识竞赛、翻转课堂的形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教”模式转变。让同学们把课程内容的学习放到课外完成,课堂上则利用“学生讲-大家评”的方式,围绕食品安全法、国内外食品法规的差异等主题进行互动。“大家评”虽然简简单单三个字,但从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的确定,到如何公平公正的给出成绩,都需要教师领着同学们共同参与。评分体系一次次完善的过程,即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中法规、准则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性和引导作用,又能将工匠精神中“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进行内化。此外,还收集诸如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实况、315晚会食品安全相关案例、中国制造企业家访谈等视频资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保证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打破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将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增加思政内容在考核中的体现度。一方面利用过程考核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利用总结性考核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将工匠精神的要素融入过程考核,并不断细化评价标准,增加其重要性。比如平时成绩中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度、提交作业的准时度等评分点,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应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认真的基本职业素养。期中考核则重在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与之相对的是新时代工匠所应具备的创新思辩和协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期末试卷中,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将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的考核与思想品德、职业操守、理想信念的考察相结合。学生希望在最终课程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环节中,达到通过考核的方式巩固和助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目的。
本文以“质量成本管理”一章的教学内容,对以“工匠精神”为内涵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具体介绍。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要素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其章节知识点与思政要素融合如表1所示。
表1 “质量成本管理”章节知识点与思政要素融合的教学设计
Table 1 Teaching design for blend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elements using the chapter “the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知识点教学设计思政要素1.质量的经济性2.质量成本的定义及构成1.通过课堂辩论“高质量是否等同于高成本”进行知识点引入1.诚实守信、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1.质量成本的管理及优化1.通过设问 “企业如何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利润空间”进行知识点引入2介绍德国、日本等先进制造企业等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典型案例3.以近期美国对华为、中兴等企业技术封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1.勇于创新的精神2.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的重要意义3.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1.全面质量成本2.以“零缺陷”为目标的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1.回顾“三鹿奶粉”、“长生生物疫苗”等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导致的重大损失和社会影响1.食品安全涉及全产业链2.关注环境保护、农村农业发展等食品上下游产业3.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1.本章知识点的综合运用1.课后作业:分组自选一个食品安全事件为切入点,对质量损失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和解决方案1.团队协作精神2.实现工匠精神内化与实践
(1)首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个 “高质量是否等同于高成本”的辩题,让同学们分别从正反两方的角度收集素材。通过课堂10 min辩论的形式,帮助同学理解质量的经济性及质量效益的含义。作为未来的食品企业生产者和管理者,必须严格把守食品安全防线、不能弄虚作假,对所从事的工作保持敬畏之心。
(2)课堂辩论结束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企业怎样才能提高利润空间?”。这时教师适时将问题抛出,并引入下一个知识点“质量成本的含义、构成及数据来源”的学习。在介绍基本概念时,学生是带着问题来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被提高。
(3)在讲授质量成本的管理和优化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产品赢得市场竞争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结合近期时事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对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局面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青年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所造成的重大社会影响,突出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引入全面质量成本的相关内容。介绍以“零缺陷”为目标的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帮助学生筑牢“食品安全涉及全产业链”意识,唤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上下游产业的关注,担负起保护生态、保护人民安全的社会责任。
(5)设置小组课后作业。开放作业的设置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又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效果。小组作业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联合攻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和梳理,能让学生从个人、家庭、国家3个不同层面去思考食品安全的意义,深入理解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优化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是他们能力和才华的展现,也是工匠精神内化和实践的过程。
整个章节的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的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循循善诱,增强了思政内容的亲和力,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学生和授课团队教师中对课程思政探索的成效进行了调查。学生反馈主要包括:(1)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重塑了对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的认识,加深了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2)工匠精神的融入与专业知识点的契合度较高,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3)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4)老师们将自身生产和科研经历与课程知识点结合,让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加深了同学们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5)课程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食品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工作态度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的老师们普遍认为:(1)由于教学中开放性讨论内容的增加,老师们需要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2)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开放试题的设置,可以直观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3)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能激发老师的授课热情;(4)教学改革的过程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分析,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相关课程中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课程思政体系,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注入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调动老师和学生对专业课教与学的积极性,提升专业课程学习效率;而且能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综上,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既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与工匠精神高度一致,又能在知识内容上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利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开展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课程思政探索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对培养出符合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 (5).
[2] 韩宪洲. 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OL].人民日报,2019-08-1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陈昊武.新知新觉: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20-04-20(9).
[5] 武雪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0.
[6] 槐艳鑫,胡祎赟.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文化基础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8(4):34-41.
[7]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R].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7.
[8] 彭宇文, 邹佳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工匠精神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77-80.
[9] 章忠民, 李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2-67.
[10] 刘金福, 陈宗道,陈绍军.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11] 梁晴, 刘东锋,魏梓轩,等.大思政视域下本科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0,30(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