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食品安全》“五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卫1*,郑晓冬1,冯凤琴1,楼程富2,崔昊昕1

1(浙江大学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2(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摘 要 为向高校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浙江大学以线下通识课程为基础,并结合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设《食品安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识核心课程。课程于2020年正式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经过多轮的教育实践与改革,逐步形成了在线学习、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实验课、课外调研“五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通过不断更新完善,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食品科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

关键词 食品安全;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教学实践;通识教育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更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涉及面比较广,从产品原料到生产加工,从销售运输到消费供应,中间环节复杂,经常需要跨专业、多学科的相互协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将示范并带动更多的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全面推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助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1]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但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普遍比较缺乏,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2]。因此,面向大学生开设《食品安全》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很有必要。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响应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应努力把食品安全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食品安全》主讲教师均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同时课程在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上,在校内进行了翻转,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及教学督导组均给予了课程很高的评价,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高阶思维的训练。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提升课程质量。同时课程突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增加考核要求的挑战性为目标。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将《食品安全》建设成一门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通识核心课程,在食品安全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建设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 课程概况与教学探索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大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代表着祖国的希望。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在外独自生活学习,往往会忽视身边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3]。为此高校逐渐将食品安全设立为食品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思考如何将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带给更多非食品专业的学生。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建设食品安全通识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并正确认识食品安全。

1.1 课程教学目标与理念

食品安全通识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使考核评价更具有综合性,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希望通过探讨当下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在知识层面: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增强食品污染、食品加工、流通与餐饮安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在能力培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和分析鉴别,项目调查研究、团队合作及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在素养与情感方面:希望学生能珍惜食物,关注民生和社会治理,增强法治意识,训练批判思维,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

1.2 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2013年《食品安全》线下通识课程首次开课。2015年,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教育办公室指导,《食品安全》完成网络课程建设。由浙江大学牵头,组织15所高校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23位专家教授,联合开发了面向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综合性《食品安全》课程,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现场讲授直播互动和在线讨论答疑等形式开展混合式教学。

2018年,《食品安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面向普通高校大学生,以智慧树为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授课,并以此课为基础开设了2个学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普通通识课程。2019年《食品安全》课程在浙江大学改为通识核心课程进行授课。2020年课程正式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图1)。

图1 《食品安全》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Fig.1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ood Safety”

2 课程模式与特色创新

目前《食品安全》通识核心课程已形成了在线学习、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实验课、课外调研“五位一体”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面向非食品专业的学生。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食品安全知识体系。

2.1 课程内容与组织实施

《食品安全》课程以农田到餐桌为主线,结合食品领域的热点问题,重点讲授食品污染与防治、食品加工与流通、食品营养与安全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课程采用了在线学习(online study)、大班授课(lecture)、小班研讨(seminar)、实验课(experiments)、课外调研(extracurricular survey)“五位一体”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为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的单向性,本课程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教学,除了大班授课外,还开设小班研讨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课外调研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再通过实验课亲手检验问题食品,增加课程参与度。此外,大班授课借助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进行课上投票、抢答、头脑风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育产生的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自主、交互、研讨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线上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小班研讨让学生在课下讨论中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课外调研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课程开设方式的开展,有效避免了教室和时间的限定,学生学在课程里,课程活在生活中。

2.2 课程设计与成绩评定

目前浙江大学《食品安全》通识核心课程为3学分,共78学时。线上学习共8个学时,依托已经有效运营的《食品安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内容和资料,主要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点学习。

线下学习共58学时,其中大班授课共8次,重点讲授食品安全领域最新发展科技动态、当下食品安全重大事件以及重点难点。同时邀请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人员为学生带来更贴近生活的食品安全知识。小班研讨共6次,将选课学生分成3个小班,由主讲团队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小班的研讨活动,每次交流4个主题,学生课前做准备,课堂主要采取主题研讨与辩论、分组交流、答疑点评等方式。

同时设计课外调研任务12个学时,根据所学课程内容,分组调研并分析身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并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在课程最后进行调研汇报展示。另外在课程中间安排2个实验,以小组形式分3次完成。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对食品安全的感性认识。

针对课程缺乏挑战性,本课程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避免了由于单一的评分方式造成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考核,增加了挑战性。通过对已开设学期进行成绩分析,发现这种开课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

线上学习占30%:其中,在线视频学习占比为30%;在线讨论占20%(包括直播互动、弹题作答、论坛讨论);章节测试与期末测试占50%。

线下学习占70%:其中小班研讨占35%(主要为课外学习和课堂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表现);大班授课占10%(包括平时考勤和课堂现场表现);小组实验占20%(包括课堂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分析);期末调研占35%(包括小组调研书面报告和现场展示交流)。

图2 《食品安全》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Fig.2 “Food Safety”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and score composition

2.3 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

《食品安全》通识核心课程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初具雏形,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使课程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2.3.1 创建“五位一体”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团队注重教学设计,采用“线上学习+直播互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组实验+课外调研”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丰富教学资源和不同学习方式,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网络+书面等多样化考核方法,强化过程性考核和多元化评价,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高质量混合式课程。

2.3.2 将课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多元混合式教学将《食品安全》课程的学习恰当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线上学习具有碎片化的学习特点,小班研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发散思维。课外调研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5]

2.3.3 注重高阶思维训练和过程性考核评价

多元化的开课及考核方式,增加了课程的挑战性,对学生的管理也更加规范。多种课程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良好地完成课程,这一过程既是课程挑战性的体现,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

2.3.4 打造课程育人新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导向,通过对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学习,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讨论,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法制意识[6]

3 课程建设初步成效与应用

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教育部与广大高校所重视[7-8]。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融合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成为近年来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9]。《食品安全》多元混合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内容优化,视频课程迭代升级,教学资源丰富以及评价考核体系优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学生学到了食品安全理论知识,提高了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和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了跨学科思维,增强了社会责任心和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体验和生活品质。2019年12月课程获浙江省高校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2020年11月课程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3.1 课程建设与初步成效

本课程最初为线下授课,后依托智慧树平台开设线上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目前参与课程教师课件、题库等课程资源均上传至智慧树平台进行共享。并根据授课内容,完成了新形态教材《食品安全通识教程》的编写并已出版。同时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相关教学视频经学校推荐,被收入“学习强国”提供给更多的人借鉴学习。此外小班研讨的讨论题和课外调研已整理成为讨论题库,并根据实验课的内容计划编写食品安全实验课讲义。逐步将课程涉及的教学板块处理的更加规范化。

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上也收获了一定的认可。线上课程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线上运营,目前已开课14个学期。截止至2021年2月,累计选课人数已达34.93万人,同时累计已有698所高校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其中选课高校与学生遍布全国各个省市,使一些教学资源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更多食品安全的知识。

根据数据统计,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人数与选课学校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图3、图4)。课程建设初期,团队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经验相对较少,同时课程缺少足够的宣传,故课程学习人数与选课学校数相对较少,并存在一定的数值波动。随着团队对课程的逐步建设发展,同时2018年课程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食品安全》被更多的学校和学生所认可,学习人数和选课学校数有了显著的增长。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家学习,在线开放课程在这种形势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图3 《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人数统计
Fig.3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of online open course “Food Safety”

图4 《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选课学校数统计
Fig.4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schools selecting courses of online open course “Food Safety”

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自运营以来,累计互动次数达147.60万次(图5)。课程建设初期,学生对于在线开放课程这种学习模式还比较陌生,互动问答相对较少。随着课程的逐步推广,以及更多的师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与接受度的不断上升,从2019年开始学生的互动问答数量飞速增长。学生不会只是机械地刷课程视频,而是能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真正做到主动学习主动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灌输。

同时食品安全课程学生的完成情况较好,累计参与考试人数达34.30万人。对考试通过率进行分析显示(图6),学生每学期考试通过率普遍在85%以上,远高于一般的在线课程。表明大部分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吸收。

图5 《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问答总数统计
Fig.5 Statistic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Q&As of online open course “Food Safety”

图6 《食品安全》在线开放课程考试通过率统计
Fig.6 Statistics on the exam pass rate of online open course “Food Safety”

3.2 课程思考与发展改革

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近年来各高校对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程质量向高水平发展[10-11]。《食品安全》也仍有一些需要继续努力改进的地方,食品安全作为一门通识核心课程,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对授课内容理解也有差异,授课教师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进一步探讨课程内容的可接受度及解决方法,让授课内容能够被更多非食品专业的学生理解接受。同时还需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定期对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减少教师之间授课内容的低水平重复。

课程计划在未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实现课程资源化。在完成新形态教材《食品安全通识教程》出版的基础上,结合线上视频素材,推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将《食品安全》课程系统化。同时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推进内容完善化。通过深入调研和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梳理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实事以及国内外新发现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增加食品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及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持续改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过程。同时还需及时总结推广课程开课经验,优化推出更细化的方案。探索更加新颖有效的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结合、大班小班呼应的混合式教学新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建立新的示范性教学模式。同时多与开设相同课程的学校与教师交流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混合式教学奠定基础。

4 结语

《食品安全》通识核心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过不断改革与教学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以在线学习、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实验课、课外调研“五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将食品安全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科学进展,结合社会热点让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和调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出更加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食品安全》课程组会持续探索,着力打造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能够被广大学生接受并认可的高质量混合式课程,进一步推广食品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EB/OL][2020-11-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30_502519.html.

[2] WEBB M,MORANCIE A.Food safety knowledge of foodservice workers at a university campus by education level,experience,and food safety training[J].Food Control,2015,50:259-264.

[3] 谢兴伟,孙亚慧,栾国翠.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和食品安全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2):1 094-1 0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号[EB/OL][2020-11-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11/t20201130_502502.html.

[5] WOROSZ M R,FARRELL B,JENDA C A.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via the “wicked problem” of food insecurity[J].Portal: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20,20(4):621-653.

[6] KRANZFELDER P,BANKERS-FULBRIGHT J L,GARCA-OJEDA M E,et al.Undergraduate biology instructors still use mostly teacher-centered discourse even when teaching with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J].BioScience,2020,70(10):901-913.

[7] 刘晓东,王鹏,吴磊,等.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73-176.

[8] YEUNG H F,BRUHN C,BLACKBURN M,et al.Evaluation of in-person and on-line food safety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ommunity volunteers[J].Food Control,2019,99:34-39.

[9] 罗姗,项林川.高校混合式教学督导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高教论坛,2021(3):52-55.

[10] 周峰利.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156-158.

[11] 薛山,江文辉,李变花.新工科浪潮下四段式混合教学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以《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为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10):303-3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ive-in-One” hybrid teaching model of the national top-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Food Safety”

CHEN Wei1*,ZHENG Xiaodong1,FENG Fengqin1,LOU Chengfu2,CUI Haoxin1

1(College of Biosystem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food safety to college students,and improve their food safety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ability.Based on the offlin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and combined with national quality online open courses,Zhejiang University offers a core course of “Food Safety”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The course was officially listed as a national top-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20.After many round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forms,the curriculum has gradually formed a “Five-in-One” hybrid teaching model including online learning,large class teaching,small class seminars,experimental classes,and extracurricular research.The curriculum has been continuously updated and improved,and has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in many aspects,providing a lot of useful references for advanc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science courses.

Key words food safety;top-class courses;online and offline;teaching practice;general education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27885

引用格式:陈卫,郑晓冬,冯凤琴,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食品安全》“五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1):330-334.CHEN Wei,ZHENG Xiaodong,FENG Fengqin,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ive-in-One” hybrid teaching model of the national top-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Food Safety”[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22,48(1):330-334.

第一作者:博士,教授(通信作者,E-mail:zjuchenwei@zju.edu.cn)

收稿日期:2021-04-27,改回日期: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