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视角下的《微生物学》“思政导课”教学新思路探索

张宏扬,张宏宇,阮海华,吴子健,王素英*

(天津商业大学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34)

摘 要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性学科,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育人功能。区别于以往的《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该文以辩证思维视角出发,从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优化思政教学内容3个角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代表的理工类课程“思政导课”新思路,并通过“思政导课”的对比优势、引入案例、实施策略等多角度的详细阐述来论证其理论和现实可行性,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态度、持续巩固和提升“三全育人”效果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微生物学;辩证思维;思政导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始终,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立足新时代的全新要求和崇高使命[2-3]。因此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将不同门类的课程与重要思政内容有效融合,是当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议题[4]。《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对于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5]。然而相较于更容易融入思政观点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而言,《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尚处在摸索阶段,相关研究通常是通过某类微生物学知识或原理的讲述来引申出与之相关联的思政观点,如通过对重要科研贡献和成果的讲解来展现该过程中体现的科学家精神、通过对微生物与自然环境互作关系的阐述来引申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等,即“课悟思政”。尽管这种“课悟思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思政观点与专业知识较好结合,可取得一定的育人效果,但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全面,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专业内容的学习来领悟思政内涵,重要思政观点的学习是相对隐蔽的过程,这使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与预期效果间存在一定差距[6]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体现在从对象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而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7-9]。作为一种科学的、具有深刻内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中已较为多见[10-12],而以《微生物学》为代表的理工类课程则更重视逻辑能力和推演思维的养成,追求知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因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较少体现辩证思维这一思政观点。若能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环节中引入辩证思维这一重要思政概念,将有助于提升学科内在逻辑性,进一步丰富《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引导和启发学生从更加多维的、辩证的、客观的角度思考科学问题,更好地领悟自然科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从而真正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为了更好地提升《微生物学》课程育人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教学模式:将辩证思维这一重要思政元素直接内化于教学全过程,让重要思政观点融入《微生物学》教学环节的过程更加清晰自然、适时有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

1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概述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图1)。首先明确思政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重要出发点;其次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将适合的思政观点与科学问题有机结合,准确提出“思政科学问题”(即融入思政观点的科学问题);最后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以重要思政观点驱动专业知识讲授,用辩证思维中的代表性思政观点认真、全面地剖析科学问题,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图1 《微生物学》“思政导课”模式图
Fig.1 Pattern ch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s’ in Microbiology

1.1 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培养辩证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微生物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研究内容、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明确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重要应用等[5,13-14]。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学目标”的概念,即在现有教学目标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目标,让授课出发点更清晰、目的更明确,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讲授等环节更有针对性。对于教师而言,《微生物学》思政教学目标的明确,可引导学生在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15]。因此,在整个“思政导课”教学模式中,思政教学目标不光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出发点,更是培养学生所应达到学习效果的最终落脚点。

1.2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出“思政科学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关键。区别于以往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思政导课”模式以微生物学的相关科学问题作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呈现思政元素,形成全新的“思政科学问题”,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始的引入点。“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可将重要思政观点由以往的课堂中引入转变为课堂前引入,促进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使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辩证思维观点和具体科学问题能够形成紧密结合的“双螺旋”结构,2条主线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融合更紧密,衔接更自然,收效更良好。

1.3 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以思政观点剖析科学问题

“思政导课”模式中,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即将具体的辩证思维观点与教学内容融合,以具有代表性的辩证思维观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包装”,使每一部分内容的讲授不再是单独的科学知识传递,而是让科学问题在知识层面之外得到更深层次的剖析。这样可使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中时刻展现辩证思维观点,辩证思维反过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内容,从而以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政内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思维。

2 “思政导课”与“课悟思政”模式对比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与以往的“课悟思政”模式在思政内容的引入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参与程度、思政内容引入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表1)。传统的《微生物学》“课悟思政”模式中,每一次课程均以教学内容的讲授为开始,然后由特定内容引申出思政观点,在该过程中学生作为接收者的角色来获取专业知识和思政观点;而在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中,“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将作为每一次课程的开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接下来的专业内容,并在该过程中领悟辩证思维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意义。因此,“思政导课”模式可使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之间的衔接更加巧妙自然、贯通性更强,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自我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态度。

表1 “思政导课”与“课悟思政”模式比对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 acquisition through courses’

类别思政导课课悟思政思政内容引入方式问题提出式———由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引入内容引出式———由特定教学内容的讲授引入思政内容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讲授,学生接收课堂互动、学生参与情况课堂互动较多、学生参与感较强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感一般预期教学效果掌握专业知识,学习分析科学问题的辩证思维态度掌握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内容所对应的思政观点

3 辩证思维的课程引入

前面提到,“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思政导课”模式区别于“课悟思政”模式的重要特征。在实际教学前的准备环节,应该如何提出合理、确切的“思政科学问题”呢?辩证思维内涵丰富,涉及众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政观点;而微生物世界复杂多样,每一类科学问题都有其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式。因此,《微生物学》中思政元素的引入,不仅要抓住科学问题的本质,充分考虑科学问题的类型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还要明确辩证思维在该科学问题上是否能够很好地阐释。唯有如此,才能提出最确切的“思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使“思政导课”模式的各环节环环相扣。本文以《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周德庆编著)的主要章节内容为例,在每章内容起始引入重要辩证思维观点,提出“思政科学问题”(表2),每章中各节内容的讲授以该观点为指导,展开具体教学,打造具备《微生物学》特色的“章节思政”。

表2 辩证思维“章节思政”示例
Table 2 Exam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in chapter’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章节辩证思维观点/思政科学问题思政科学问题解析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多样性是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统一性是其本质[16]正确认识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多样性:原核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种多样统一性:构成原核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物质基础相同、均具备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多样性是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统一性是其本质[16]正确认识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多样性:真核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种多样统一性:构成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基本物质基础相同、均具备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两点论:将事物一分为二看待,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利的一面[17]正确看待病毒对人类社会的双面影响正面影响:病毒在发酵工业、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负面影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事物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相互依存[18]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于营养物质需求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普遍性(共性):绝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均需要6大类营养要素特殊性(个性):不同种类微生物对于特定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19]正确理解包括新陈代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生命活动始终保持运动和发展状态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客观自然规律,是推动微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不存在静止的微生物生命形态,微生物自我更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过程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重点论: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其主要矛盾;在研究具体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其主要方面[20]正确认识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其主要特征不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不同,同一微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因素和生理特征也不同。在分析具体微生物生长的相关问题时,应聚焦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对立统一规律: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21]正确认识微生物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微生物遗传中有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会产生变异,变异中有遗传———又可将变异稳定遗传给后代,遗传和变异使得微生物不断进化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对立统一规律: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21]正确认识微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和制约微生物的分布、生长和代谢,微生物又可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显著影响生态环境,并对于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续表2

章节辩证思维观点/思政科学问题思政科学问题解析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转化论: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22]正确理解微生物传染与免疫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病原体的菌群、毒力、侵入数量等决定了传染能否发生以及免疫过程能否成功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事物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二者相互依存,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18]正确理解微生物分类和鉴定过程中蕴含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微生物的分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微生物的鉴定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二者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微生物系统学第十一章 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两点论:将事物一分为二看待,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利的一面[17]正确认识和评价微生物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应用正面效应:微生物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医学研究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负面效应:通过微生物技术产生的基因工程超级细菌、动植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等所带来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4 辩证思维的应用示例

“思政导课”教学模式在具体的科学问题中该如何运用?以下列举3个典型应用示例,通过将“两点论”、“重点论”、“转化论”这3个代表性辩证思维观点引入特定教学内容,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思政导课”效果。

4.1 《微生物学》辩证思维“两点论”

“两点论”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内涵之一,也称“两分法”,侧重将问题一分为二考虑,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利的一面[17]。看待具体的微生物学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正反2个角度协同考虑,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具体、清晰、严谨的结果。

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例,在内容讲解之前,提问学生对于抗生素的认识,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思政科学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抗生素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围绕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学习。

自青霉素问世至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各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农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广泛使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医学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耐药细菌、多重耐药细菌随着各类抗生素的使用不断出现且愈加“顽固”,给疾病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23-26]。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细菌耐药性问题列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公共卫生挑战之首,可见其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讲解中将抗生素的使用一分为二看待,充分权衡利弊,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估抗生素的“双刃剑”作用(图2),充分感受辩证思维“两点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把握科学问题的辩证统一。

图2 辩证思维“两点论”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two aspects’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4.2 《微生物学》辩证思维“重点论”

“重点论”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在研究一种具体的矛盾时,着重把握其主要方面[21]。在研究某类具体的微生物学问题时,灵活运用“重点论”来更好地突出问题重点、抓住问题关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微生物的一个完整生长周期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在讲述具体内容之前,向学生说明生长周期内每一阶段的特点都不相同,随后提出对应的思政科学问题:怎样看待微生物各生长阶段的不同特点,有何实际意义?围绕该问题进行内容讲授。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菌株的不同特点,可充分发挥该时期的独特作用。如对数生长期细胞代时最短,细胞各组分生长均衡,抵抗逆境环境的能力也最强。若想开展微生物生理、代谢等相关研究,或需进行菌种保藏,应选取此阶段;在稳定期活体微生物数量达到最高水平,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在此时期大量合成,因此可通过延长稳定期获得更多的发酵产物。由此,通过抓住某个微生物学问题的主要特征、主要矛盾,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问题实质,厘清科学问题的主要矛盾,面对问题有的放矢,抓突出抓重点(图3)。

需要明确的是,辩证思维“两点论”和“重点论”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在实际《微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对于特定科学问题的阐述既要全面思考统筹兼顾,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轻重分主次[27]

图3 辩证思维“重点论”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key points’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4.3 《微生物学》辩证思维“转化论”

“转化论”的核心在于质量互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的飞跃[22]。在《微生物学》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从全新角度重新认识科学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如在讲授感染与免疫相关内容时,通过日常生活案例的讲述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传染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进而提出思政科学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感染发生的条件?据此引入授课内容。

当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数量较少时,菌群仍处在动态平衡范围内,此时机体仍为健康状态、或未表现出生病状态;当致病菌个体数量增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迅速打破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菌群结构紊乱失调,继而引发胃肠感染等相关疾病(图4)。所以,致病菌的个体数量会直接影响机体健康。因此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可通过病原体菌群指标的测定来对健康状况进行推测,明确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由此,通过与理论知识结合,学生可进一步深刻理解“转化论”的深刻内涵,并学会用这样的思政观点分析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

图4 辩证思维“转化论”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aw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transformation’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5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实施策略

《微生物学》“思政导课”建设以课前预习准备、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交流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带着预习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引导之下利用辩证思维观点来分析科学问题,养成这种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方式,并在课堂之外熟练应用,最终形成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互补的“思政导课”全过程实施策略(图5)。

图5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实施策略
Fig.5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s”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5.1 课前预习准备

课前的预习准备是达到预期思政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认知,能够在建构起基本知识脉络的同时提出具体的专业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课前的认真准备则有助于课程重难知识点的明确以及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从而为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奠定基础。

5.2 课堂理论学习

线下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引导为主,通过前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有序开展教学工作,将课程思政细化为“章节思政”,渗透理论教学全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身份的“两重性”:从课程内容角度,学生是专业知识的接收对象,需要教师授业解惑;从思政内容角度,学生将带着教师提出的“思政科学问题”发散思维,并及时给教师以思考反馈,因此也是帮助教师完成思政教学内容的主体。具体来说,教师针对所要讲述的专业内容提出“思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参与讨论。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教师既完成了专业授课内容,也让学生在辩证思维视角下得出了“思政科学问题”的合理结论,最后由学生回顾和总结提出“思政科学问题”和解决的思路,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5.3 课后交流实践

课后及时的交流反馈是巩固课堂成果的最有效实践形式。“思政导课”模式的课后交流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首先可建立《微生物学》课程微信群或QQ群,让学生在群里随时结合课堂所学主动畅谈所思所悟、讨论心得,并可对教师所提出的思政观点和科学问题进行补充。在该过程中,学生成为线上交流实践的主人公,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群主”或“管理员”的重要作用;其次可申请开通《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微信公众号,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辩证思维观点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微生物学相关问题或阅读到的微生物学科普文章分享心得感悟,与课堂理论学习互为补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其在“思政导课”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课后交流实践,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机会重温课堂所学,牢固掌握一系列教学环节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精神,在今后遇到科学问题时自己能够按照课堂学习思路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

6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教学成效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在《微生物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对于学生而言,辩证思维观点能够时时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得以充分呈现,使得思政元素不再有距离感,能够真切感受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思政科学问题提出式的课程引入方式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课程内容,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都大大提高;课外反馈中,区别于以往的被动式思考,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思考课后问题的角度也更加辩证、多元;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够独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直观表现在小组课程展示中对于科学问题的剖析更加全面深刻、在课程考试中主观类题目和材料分析类题目平均得分明显提高等。对于教师而言,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的实施使得《微生物学》课程与思政内容的适配度不断提高、育人效果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前期备课过程中,“思政导课”模式让教学目标更明确,课程条理更分明,课程重点和章节思政特色更突出;课堂讲授过程中,重要思政元素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融合更自然、更有效,教师能够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课后总结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对于特定内容的反馈和应用情况进行更好地归纳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课前准备和课堂讲授环节,形成辩证思维“思政导课”的良性有效循环。

7 结语

《微生物学》作为食品发酵、生物制药等领域所必需掌握的核心内容,其研究内容既深入学科基础又对标国际前沿。在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微生物学研究已与其他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取得了一系列和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成果。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对于培养行业内的高水平人才至关重要[28-30]。本文针对《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政导课”课程建设思路,详细说明了将辩证思维有机融入《微生物学》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领悟专业知识中渗透的思政内涵。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课程建设思路具备理论可行性和现实有效性,有助于促进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能够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将辩证思维教学理念内化于心,有效指导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体悟蕴含于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此外,该课程建设思路具备较好的学科拓展性,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同类型理工科类课程中进一步尝试、探索、实践,从而全方位巩固和提升育人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玲.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高教学刊,2021,7(19):164-167.

LIU L.Research o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in college curriculum:Analysis based on “Guiding out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m”[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1, 7(19):164-167.

[2] 杨岩涛,肖梦武,朱红英,等.“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3):102-104.

YANG Y T, XIAO M W, ZHU H Y, et al.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J].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 2022(3):102-104.

[3] 兰洋洋.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有效融合的途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1):114-115.

LAN Y Y.The way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J].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New Curriculum, 2020(21):114-115.

[4] 李春香,吴晓宏,姚忠平.理工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J].高教学刊,2021,7(31):172-176.

LI C X, WU X H, YAO Z P.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21, 7(31):172-176.

[5] 李正军,刘军锋,曹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0):109-110.

LI Z J, LIU J F, CAO H, et al.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course to adapt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2020, 46(10):109-110.

[6] 刘琦, 毛燚杰, 蔡铭.“专业思政”视阈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路径探索: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47(9):343-348.

LIU Q, MAO Y J, CAI M.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ak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s an example[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2021, 47(9):343-348.

[7] 洪君.说辩证思维[J].当代电力文化,2021(11):10.

HONG J.Dialectic thinking[J].Electricity & Culture Today, 2021(11):10.

[8] 杨阳.辩证思维下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5):86-87.

YANG Y.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dialectical thinking[J].Teaching Re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Politics, 2021(35):86-87.

[9] 张宪昌, 刘学侠.习近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观的辩证思维[J].山东社会科学, 2021(9):13-21.

ZHANG X C, LIU X X.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y Xi Jinping[J].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2021(9):13-21.

[10] 王成光, 杨豪.辩证思维视域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4(1):95-100.

WANG C G, YANG H.Construction of the synergy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J].Journal of Xich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34(1):95-100.

[11] 于衍学.基于辩证思维的“两主导六结合”教学法——以贵州大学“毛概”思政课为例[J].科教文汇,2022(4):43-48.

YU Y X.The Teaching Method of “Two dominances and six combinations” based on dialectical thinking: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22(4):43-48.

[12] 祝娟. 辩证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20, 38(17):61-63.

ZHU J.The application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J].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2020, 38(17):61-63.

[13] 张丹凤,王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 5(19):61-62.

ZHANG D F, WANG C.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under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J].Education Modernization, 2018, 5(19):61-62.

[14] 陈艳,李淑英,刘家忠,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高教学刊,2017(13):120-121;124.

CHEN Y, LI S Y, LIU J Z, 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theory course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applied talent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7(13):120-121;124.

[15] 赵江飞. 辩证思维的自然科学论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ZHAO J F.Natural science’s argument of dialectical thinking:Research of Engels’ natural dialectic[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 2013.

[16] 吴小松.论统一性与多样性[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6(2):55-63.

WU X S.On variety and unity[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986(2):55-63.

[17] 林永平.两点论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6):4-8.

LIN Y P.A few remarks in practicing two-aspect theory[J].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1(6):4-8.

[18] 孙力,蒋瑛.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逻辑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演进[J].科学社会主义,2019(4):42-49.

SUN L, JIANG Y.The dialectical logic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socialism[J].Scientific Socialism, 2019(4):42-49.

[19] 甫玉龙.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7(8):27-28.

FU Y L.Mo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roperty and mode of existence of matter[J].The Teaching of Thought and Political Study, 1987(8):27-28.

[20] 刘大水.浅议工作中的“重点论”[J].中国监察,2008(3):55.

LIU D S.On “The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key points” in work[J].Supervision in China, 2008(3):55.

[21] 田心铭. 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矛盾论》研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20-28.

TIAN X M.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contradiction law:The study of On Contradiction[J].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1(3):20-28.

[22] 钟遥远.第七讲 浅谈质量互变规律[J].中学政治课教学,1984(1):37-39.

ZHONG Y Y.Lecture 7:Brief talk of Law of mass reciprocity[J].The Teaching of Thought and Political Study, 1984(1):37-39.

[23] ANDERSSON D I, HUGHES D.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its cost:Is it possible to reverse resistance?[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0, 8(4):260-271.

[24] 杨元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科学使用抗生素[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9):145.

YANG Y C.Harm of misuse of antibiotics and scientific use of antibiotics[J].Biotech World, 2015,12(9):145.

[25] COSGROVE S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patient outcomes:Mortality,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health care costs[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42(S2):S82-S89.

[26] 魏维芮.浅谈我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及对策[J].化工管理,2018(3):92;94.

WEI W R.Discussion on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Chemical Management, 2018(3):92;94.

[27] 冯上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J].理论导报,1994(12):9-10.

FENG S Y.Adhere to the unity of Marxism’s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two aspects and the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key points[J].Theory Guides, 1994(12):9-10.

[28] 赵有玺,孙少倩,龚平,等.“微生物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1,41(12):2 747-2 753.

ZHAO Y X, SUN S Q, GONG P, 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J].Chemistry of Life, 2021, 41(12):2 747-2 753.

[29] 郭润芳, 裴家伟, 林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思政案例设计[J].微生物学通报, 2021, 48(5):1 810-1 814.

GUO R F, PEI J W, LIN Y.Ideological cas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 China, 2021, 48(5):1 810-1 814.

[30] 汪小又, 郭婷, 程丹, 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4):1 196-1 201.

WANG X Y, GUO T, CHENG D, et al.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Exploration and practice[J].Microbiology China, 2020, 47(4):1 196-1 201.

Exploration of new teaching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 in Microb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ZHANG Hongyang, ZHANG Hongyu, RUAN Haihua, WU Zijian, WANG Suying*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Food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a basic subject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which aims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ase and specialized technical level,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mode in Microbi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represented by Microbiology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clarify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Through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introduction of ca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sibility has been well demonstrated, which provides a good teaching mode for further guid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rigorous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attitude, and continuously consolidating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Full-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biology; dialectical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s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32300

引用格式:张宏扬,张宏宇,阮海华,等.辩证思维视角下的《微生物学》“思政导课”教学新思路探索[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21):349-356.ZHANG Hongyang, ZHANG Hongyu, RUAN Haihua, et al.Exploration of new teaching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ion-guiding course’ in Microb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22,48(21):349-356.

第一作者:博士,讲师(王素英教授为通信作者,E-mail:wsying@tjcu.edu.cn)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A201006901);天津商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21KCSZ38)

收稿日期:2022-05-11,改回日期: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