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育部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招生计划,旨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加强专硕的培养,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着重强调专硕教育要重视培养较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具备创造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2023年12月,教育部再次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强调完善两类学位的设置、布局、规模和结构[2]。随着国家对专硕教育的不断重视,专硕招生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从2009年的15.9%上升到2017年的60%。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基本形成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均衡发展的格局。
我国食品类专硕培养模式从20世纪末就有初步的探索,覆盖果蔬、粮油、畜禽、蛋奶、海洋资源等多个农产品加工领域,目前设立的主要是“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从2025年将逐渐调整为“食品与营养”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食品类研究生教育从“内涵式”步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激励体系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食品专硕的培养及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CiteSpace是一款科学知识图谱工具,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关联差异,可高效准确地获悉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推断未来的研究方向[3]。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年以来就食品类专硕培养模式的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了解目前专硕培养现状以及发展历程,并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培养模式的探讨,以期为食品专硕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选择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年份从2010年1月—2024年8月,检索主题词为“食品”或“农产品”和“专业型研究生”或“专业型硕士”或“学术型学位”。为避免遗漏或重复,同时辅助人工检索进行筛选或补充,最终获得中文文献232篇,每条检索记录都包含了所需的数据信息。
运用CiteSpace(版本号:6.3.R1)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选择关键词、突现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时间跨度与检索文献跨度一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数据抽取阈值采用“G-index”算法,κ=12。选择关键词通过节点数量、连线密度、年轮、频次、突现强度等指标对知识图谱进行解读。
图谱中节点大小表征对应目标的出现次数,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之间存在合作关系[3]。中心性越大表明节点具有更多的联系和桥梁作用。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年轮越大表明是高频次的关键词,也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中模块度(modularity,Q)和加权平均轮廓系数(silhouette,S)是很重要的参数,当Q>0.3且S>0.7时,通常认为聚类结构显著且结果可信度高。在关键词时区图中,节点坐落于首次出现的年份,若多次出现此节点位置继续累积,并与后来同1篇文献中所有节点建立连线[3]。
由图1可知,食品类专硕培养领域研究的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到2016年趋于稳定。主要分为3个阶段:(1)2010—2014年间研究文献数量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从2009年教育部设立全日制专硕招生计划,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且招生数量较少,相关研究及发文量较少。(2)2015—2020年间文献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可招生高校以及招生数量逐渐增加,且在2017年专硕的招生比例超过学术型学位硕士生(简称“学硕”)。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始探讨各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呈现齐头并进的格局。(3)2021—2024年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是由于专硕培养模式逐渐与产业、社会发展衔接越来越紧密,提出产学研协同融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科、不同高校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提出新观点,探索新模式,探讨培育模式的改革。
图1 食品专硕培养模式研究年度发文量的变化
Fig.1 Number change of published papers on training mode of food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从发文机构来看,基本覆盖国内具有食品专硕培养点的高校,但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紧密性不强。从发文数量看,陕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排在前3位,分别为16、10、9篇。
食品专硕培养模式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图谱中,基于食品专硕培养模式这个核心,凸显出培养质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导师团队、课程体系改革、产教融合等是这些年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图2 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Fig.2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graph
注:LRF(link retaining factor):链路保留因子;L/N:节点与连线比;LBY(look back year):回溯年份;e:最低被引次数;N:网路节点数量;E:连线数量;下同。
对主题词的出现频次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后Q值一般在区间[0,1],Q>3意味着划分的图谱结构是显著的,S=0.7认为图谱是最离线的,S>0.5认为聚类是合理且具有同质性。由关键词聚类谱图3可知,Q值为0.611 2,聚类图谱符合要求。S值为0.861 6,表明聚类结果具有高可信度。针对关键词筛选出了8类,分别为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食品学科、地方高校、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等。在子方面聚焦在校企合作、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监督体系、激励措施、评价体系等,各方面之间存在交叉,相互联系比较紧密。
图3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
Fig.3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graph
对提取的关键词做突现分析推断其前沿领域,筛选出12个高突现强度词见图4,涉及1个研究对象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几个方面。为完善专硕培养体系及提高培养质量,在2014—2022年间,提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理念;2023年提出“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等新模式。统计来看,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等理念一直是这些年来专硕培养所重视的。
图4 突现性排名前12的关键词
Fig.4 Top 12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CiteSpace可以进行热点聚类和热点词演进趋势分析,时区视图是以时间为主要维度来展示热点词的变迁趋势,揭示知识演进的动态过程[4]。绘制的演进时区图谱见图5,关于食品专硕培养体系的研究热点词演进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2015年为体系建设起始阶段,主要关键词有培养机制、培养质量、教学实践、课程体系、社会需求等;第二阶段2015—202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关键词主要有校企联合、协同创新、案例教学、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等,对各种模式进行了探究;第三阶段2020—202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关键词有素质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监控体系、交叉学科、科教融合、产业协同、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等,关注的内容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
图5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Fig.5 Keyword timezone
4.1.1 培养模式的“传统化”和“固定化”
总体上,现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更适应于研究生的传统化培养,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研究生个性化及能力化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培养体系以及考核监督体系等多维层面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固定化”和“模式化”。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已贯穿在教育的各个阶段,甚至影响至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更愿意听老师讲,不愿意参与或者敷衍式参与,改变这种传统化思维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目前许多高校对学硕与专硕的培养没有明显的区分标准,没有找到清晰有效的差异性考核方式。如实践要求大多是写个简单的日志盖个单位章,对实践效果没有好的评价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考核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目前常见的途径是通过科研论文来体现,但常存在内容雷同、总结提炼不够、写作水平低等问题。
现行的学科评价及考核标准导致学校的学科、平台以及人才建设更加依赖于学术型研究,固有的“五唯”评价体系对于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实际体现不多,这也成为高校学科建设中难以解决的顽症。学校更加关注学位点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在专硕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培养定位等方面则考虑不足,大多还遵从传统思维和方式。表现在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模糊对专硕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人才定位的达成度存在一定的偏离。另外,教科书、文献等陈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固有的教本模式束缚了创新思维的萌芽[5]。
4.1.2 培养中的“学术漂移”及“同质化”
目前我国高校中仍大量存在着“学而无术、专业不专”的现象,学硕与专硕的培养方案模糊化,界限划分不清,存在“同质化”现象[6]。一定程度上,专硕学位培养方案可能仅仅从形式上区别于学硕,并未有根本上的差异。多年的学硕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导向,使得很多高校在实验设备采购以及平台建设方面更多考虑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也是依据学硕培养制定的。由于专业型的培养教育源于学术型,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导致专硕培养偏离应用型目标,加上传统培养理念、考核方式、毕业要求以及学科评估等因素的影响,学术型教育受到更多重视,专业型向学术性漂移的现象[7]。例如,经常关注的学术公众号或者网络媒体中报道的成果也是多以发Science、Nature期刊文章等为热点,而对于实践能力、服务于产业等方面报道很少。
“同质化”现象覆盖了专硕教育中招生、培养、管理、毕业、就业等各项环节。招生、面试形式以及内容等基本雷同,体现不出专硕的核心要求。在课程体系中,缺少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以支撑专硕基础能力的塑造;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与行业的“问题型”思维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硕培养要求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普遍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自身技术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校外的导师要求以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或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然而通常没有实际的指导,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双导师制的初衷。培养目标方面虽然涉及了实践等要求,但受培养时长或条件限制,大多缺乏在企业实际锻炼环节,实训机会少,技术实践能力弱,行业认识浅,导致学生培养模式趋同;高校与企业协同错位,双导师指导缺失[8]。专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两者培养模式表现为“同质化”[9]。实际上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10-11],直到目前也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目前多数高校对专硕毕业的要求是发表论文,现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难度越来越高,如果单纯做工艺性研究或者产品开发,往往深度不够,导师和学生不得不侧重与基础理论相关的研究,这就导致专硕培养偏离应用型目标,而向学术型漂移,这也构成了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同质化”。这在不同高校、甚至其他专业也存在类似问题,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12-13]。准确有效、透彻地分析培养过程中现存问题的类别与层次,是明晰食品专硕培养定位趋同于学硕的有效方式。许多高校认识到了专硕培养差异化的重要性,实践创新教育是专硕培养的重点,也逐渐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但总体上,多数高校还是将专硕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理论性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层面的重视度或者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难以落地生根;或者在实施过程受到多种条件或因素的限制,难以体现其差异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和思维能力。研究生教育应遵循“知识-制度-组织”3种逻辑向度[14],高质量的专硕教育是通过教育理念提升、课程及培养体系优化,以及监督、激励、评价机制完善等共同实现的[15]。针对食品专硕培养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体系的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见图6。
图6 食品专硕培养存在问题及模式构建
Fig.6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Food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4.2.1 转变理念
目前的研究生普遍缺乏目标性或者目标不清晰,学习主动性大打折扣,心理素质脆弱、抗压能力差、稍微有点困难就退缩,甚至有轻生等想法。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思想引领,激发学习的能动性和活力,梳理清晰的目标,以及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与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等多个方面联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架构和层面下给予学生以切实的指导,下大力气转变学生的思想和理念,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价值、自我发展动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同时结合学生就业动向及毕业后的信息反馈,为在校学生的意识及理念转变提供现实指导。专硕的培养教育,在理念上要做到3个转向:一是从“象牙塔”转向“行业、社会”,从“单纯的、只关注研究本身”转向“关注行业动态及发展需求”;二是从“研究孤立”转向“产业融合”,从囿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台转向与企业、行业融合的大舞台;三是从“知识的跟踪”转向“知识的再创造”,从“传统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的学习”转向“知识结构的重组和创新”[16]。如何实现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转变,树立创新理念,成为研究生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巨大挑战。
4.2.2 提升实践能力
提升实践能力是专硕培养的一个重要要求,关海宁等[17]提出以“实践驱动、多维融合、创新引领”为核心的食品专硕培养教育综合体系。在提升实践能力中强调施行双导师制,从双导师遴选、考核与激励机制、长效稳定运行合作平台、健全参与沟通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确保落地。构建优秀导学共同体,强化导师培训与考核制度,完善学生的多样性选拔机制;重视导学共同体文化建设,着力提升资源激励与保障;强调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贯通产学研融合培养机制;归结为情感价值、学术科研、实践生产、团队主体和保障激励这五个核心要素[18]。白琳等[19]提出“一个导向(实践能力)、双导师团、三层项目式培养机制(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孵化基地)、四维实践教学体系”的电子信息类专硕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同样也适用于食品类专硕培养模式。需要提及的是,作为导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单单是注重教学理论科研,以及追踪前沿研究热点,还要俯下身来多走进企业接触一线生产,更新技术、设备、生产、工厂设计、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出现“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空言无补”的问题。另外,对新进导师的岗前培训要落实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的内容,并且新进导师跟随有经验的导师联合培养完整一届研究生,让“老带新”落地,熟悉各个环节再独立带研究生。食品专硕的培养目标,应是能够胜任农业、企业专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或管理工作,具有相当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农业、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路径上注重理念革新,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教育观,突出需求引领,坚持协同创新,搭建融合乡村、企业、学校包含实践需求以及科技元素的交流平台,推动平台下沉,落地生根,促成专硕实践能力的提升。
4.2.3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一直是食品专硕培养的最高要求。使创新意识具有“时代化”和“先进性”[20],“产-教-学-研”融合是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吴静等[21]提出了“六融六优”适用专硕创新能力的新培养体系,分别为内在因素与外部激励融合,优化内驱力引领;学科交叉与社会需求融合,优化学科体系;教学目标与行业标准融合,优化培养方案;校内和企业导师融合,优化师资队伍;研究与实践平台融合,优化科创平台,“请进来”和“走出去”融合,优化交流合作。从秉持问题导向、推进学术对话、定位价值坐标、完善制度体系4个方面提出强化导学共同体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优化策略[22]。实践创新能力所要求的实践和创新属于形式因,知识教学、技能传授、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属于质料因,协同共同体的建设属于动力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属于目的因,“四因”间存在内在统一的关系[23]。
通过CiteSpace分析从2023年以来,依靠企业搭建的科技小院成为专硕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24],可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如入学前实践、课程学习、生产实践等多个阶段[25]。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恰是科技小院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闪光点,让其形成“实践-理论-创新-再实践”的良好循环,打造以专业技能与科学素养为核心,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递进式培养模式[26]。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提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科技小院的作用,挖掘辐射联动,催生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以及研发瓶颈突破等层面清晰的思维方式,形成求真务实、奉献勇敢的科研精神。
4.2.4 完善培养体系
特别是对于地方性院校,从招生开始必须走出去加强招生宣传,摒弃“守株待兔”的策略。专硕入学考试、到教授方式、课程设置再到毕业论文等环节都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注重与学硕的差异性。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及有效性,如开展虚拟课堂,加强生产案例的剖析和生产实践的示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引入企业专家讲座、名家讲坛、农业加工技术论坛、一线技术人员生产工艺剖析等,多种措施并举提升实践能力[27]。实际上目前组织的食品学术大会或者邀请的专家报告,大多是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进展,而针对工厂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技术、贮藏运输等方面的报告偏少,缺少对一线生产实践的关注。李学鹏等[28]提出“五位一体”的食品类专硕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科研反哺”与“模式改革”互为补给的主体体系框架,同时三个助推“飞行翼”及三项深度“融合”[17],以及“平台+四化”的联培机制[5]。因此,构建学科平台,组建学科群,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导学共同体,将课程体系向应用方向拓展,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企业生产、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三者融合的培养模式。
通过CiteSpace分析发现,专硕论文选题存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相似性高、方向隐性偏离、实践指导性不强,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对于食品专硕着重考虑从企业的实际生产出发,从中凝练出科学问题,激发“立地”型选题创新,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同时对毕业考核的要求及方式更加灵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论文应该从选题、开题、实验过程、中期考核、撰写以及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不能流入形式,导师也要经常下到实验室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切身指导。为适应学科发展定位与目标需要,行业及产业需要,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做好研究生毕业后的追踪,了解就业意向,特别是近3年的工作动态,学校及学院将其反馈的信息进行梳理总结,改进和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提升培养质量。
4.2.5 优化评价及考核体系
评价的目标不是使所有学校在同一标准下比较划分等级,而是能够给予学校充分的空间,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先前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因此提出了增值评价的理念。从重视对学生学业进步的评价逐渐扩展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上,增值评价强调“一校一标”、“一专一标”,倡导用“多把尺子”衡量不同学校以及不同专业,发扬学校和专业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9]。张东明等[30]提出构建评价体系应坚持的几个原则: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评价研究生和评价导师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设置实践课程模块,突出应用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包含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拓展的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从而提高专硕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养[31]。进一步基于目标管理和时间节点的食品专硕分级培养策略,形成人才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食品科技人才”,行业层面“取得在食品科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并提高社会认可度”以及社会层面“促进食品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与服务”的指标[32],将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紧密结合。
培养模式制定原则简单归结为科学性、导向型、可行性、普遍性、可量化性以及有效性[33]。朱裔荣等[34]提出“三元两度”评价模式,即衡量培养质量的“知识性、开放性、公共性”以及评价的“重要度”和“满意度”;简单来说,专硕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35]。陈益刚等[36]基于学科宽厚度、培养精深度、社会美誉度和自我发展度,构建了行业特色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李善军等[37]指出农业院校专硕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着重考虑学生、导师、管理、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总体来看,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实践、教研环境以及培养成效是关键的一级指标,同时考虑各指标之间的协同性设置二和三级指标,避免以偏概全、主观性强导致的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以及降低可信度。
研究生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全过程培养体系贯穿在招生、入学、教学、学习、研究、实践、答辩、就业以及毕业后多个环节,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解决“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以及“如何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思想的转变、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管理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实践创新平台的打造是至关重要的。自专硕设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教育是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与时代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需要国家、学校等多个部门携手共同努力。
食品专硕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科教融合、产业协同、协同育人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研究生教育上要注重分类培养,食品专硕应明确培养定位,要强调质量与时俱进,但不变的是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目标。因此,培养要以“产-教-学-研”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转变思想、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巩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思维和探索能力,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科、教育、行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11):29-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4(1):33-36.
[3] CHEN C M.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4]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 2015, 33(2):242-253.
[5] 关海宁, 刁小琴, 刘登勇, 等.基于“双一流”协同乡村振兴的食品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食品学报, 2024, 24(2):489-495.
[6] 严建华, 包刚, 薄拯, 等.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3):17-23.
[7] 许为宾.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漂移治理与培养模式改革协同推进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 2024(13):172-174.
[8] 刘扬, 陈复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及对策探讨[J].大学教育, 2024,13(7):110-114.
[9] 王一然, 宋晓静, 张丽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3):9-14.
[10] 奚丽萍.教育同质化现象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5):20-23.
[11] 王婵, 贺依民, 吴涛, 等.打造去“同质化”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14):105-110.
[12] 宋佳佳, 索化夷.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 2023(22):104-105;108.
[13] 彭传燚, 李红芳, 侯如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以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 2024(12):127-130.
[14] 张小花, 马焕灵.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何为、为何与可为[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4):19-25;105.
[15] 杨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4):56-63.
[16] 倪晓玉, 袁敏, 孙师丹.研究生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4):12-18.
[17] 关海宁, 刁小琴, 刘登勇, 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实践驱动、多维融合、创新引领”协同培养机制的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 2024, 45(14):371-377.
[18] 林成华, 陆维康.优秀导学共同体:核心要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的扎根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 82(4):112.
[19] 白琳, 陈彦萍, 潘晓英.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1234”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24(8):14-18.
[20] ZHAO D Q, ZHONG H Q, WU Y L, et al.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based instruc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educa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 entrepreneurial team collaboration and strategic innovation[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0, 11:1264.
[21] 吴静, 周怡雯, 宋伟, 等.“六融六优”培养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工程学报, 2024, 40(11):4277-4287.
[22] 张静.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内涵,问题与优化—基于导学共同体的视域[J].教育观察, 2022, 11(28):37-39;43.
[23] 朱太锐, 李章印.“四因说”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山东高等教育, 2023, 11(6):38-44.
[24] 唐继卫.坚持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23(12):20-25.
[25] 吴华杰, 杨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以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1):24-31.
[26] 袁军, 曹受金, 袁德义.基于科技小院的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 2023(9):19-22.
[27] EDWARDS-BAILEY A, KOH C H, SUDIN E, et al.Delivering a virtual national neurosurgical teaching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prospective neurosurgical trainees[J].Brain and Spine, 2022, 2:101648.
[28] 李学鹏, 范金波, 励建荣, 等.地方高校食品专业“五位一体”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 2021, 21(11):417-425.
[29] 陈允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值评价探析[J].教育评论, 2019(9):30-34.
[30] 张东明, 李亚东, 黄宏伟.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初探: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60-67.
[31] 戎思淼, 钱嫦萍, 李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因素的研究[J].药学教育, 2017, 33(5):1-5.
[32] 刘夫国.基于目标管理和时间节点的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J].食品工业, 2024, 45(2):208-211.
[33] 柴婷婷, 高洁, 赵满坤, 等.基于增值评价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24(1):56-60.
[34] 朱裔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1(21):13-15.
[35] 甄良, 康君, 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6):52-55;83.
[36] 陈益刚, 卓志, 白宇, 等.行业特色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探析:基于财经类院校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3):65-71.
[37] 李善军, 廖庆喜.农业院校工程技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S1):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