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评《食品安全治理创新研究》

邱雪林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心尖上的问题,也是全球瞩目的关键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上升,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衡量标准也在向高标准化、多元化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新时期食品安全治理实践创新,无论是对于妥善解决当前社会焦点问题,还是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治理创新研究》基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对食品安全治理实践研究进行多角度立体化阐述和分析,分别对食品安全管理治理理念、法制、机制、策略、体制等多个创新管理实施路径及基本手段进行论述,并从食品安全管理中安全、问题、体制、法制战略出发,提出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治理战略创新、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文化教育。全书知识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周密,用语简明扼要,观点客观真实,可用于政府、高校或者相关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用书。

很多国家和地区同样饱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在经历长期理论和实践摸索之后,有的国家和地区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借鉴国外经典案例和经验时,要注意其理论在我国基本国情、民情的适用度,切记生搬硬套。

从世界卫生组织年发布的《201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全球人口体脂率在近十年内呈上升趋势,其中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人体脂率在一众发展中国家里占据首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同时中国人口死亡原因中与食品相关的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

人类的生命活动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够维持。食品安全完美标准规范是不存在的,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规范会随之发生改变,有的规范条例、管理模式或许已经不再适用,新的条例会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食品安全治理工程的内在要求。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有: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落后、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僵化、政府职能缺失、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企业数量极大、社会参与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治理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创新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才会有立竿见影的“疗效”,针对导致我国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要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首先要明确,食品安全管理不可能单靠政府部门监督管理,要积极支持和组织相关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到监管工作中来;其次,要提升民众的监督水平,畅通化监督举报渠道,规范化举报机制和奖励机制;最后,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树立良好企业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第二,不断完善、调整、优化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以往的食品安全管理就是政府部门全权管理,但是政府部门资源有限,面对海量食品企业,完全力不从心,因而需要引入分段衔接监管模式。食品安全监管由几个部门协调管理,各部门责权明确,纵向、横向互相协同合作;加大对溯源技术研究投入,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食品溯源制度,为食品追溯、查证、追责提供充足科学依据,最大程度确保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安全;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是食品安全协调监管的重要基础,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促进各部门协同监管合作高效化、科学化。

第三,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承担起食品安全社会监管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承担着必要的社会管理职能,食品安全管理涉及行业领域庞杂,这就需要政府站出来明确相关监管部门责权,科学统筹规划管理资源,同时采取多样化激励措施促进各方协同监管,形成多元化、立体化、透明化食品安全管理科学机制。

第四,加大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食品安全管理和研究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再加上这类人才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需求量极大,因而加大食品安全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社会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氛围营造和监督作用。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曝光大量食品安全问题企业,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