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包装三文鱼片的微波杀菌工艺

胡蕾琪1,2,郭长凯1,2,栾东磊1,2*

1(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热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上海,201306) 2(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学院,上海,201306)

摘 要 采用与三文鱼介电特性相同的模拟食品作为化学标记法的载体,确定了微波加热的冷点位置并测量了冷点位置的时间-温度曲线,以此计算目标微生物的致死率,优化软包装三文鱼片的微波杀菌工艺条件。通过调整微波杀菌的工艺参数,使得冷点位置的处理程度达到目标杀菌程度,最后在冷点位置接种微生物验证该工艺参数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当微波加热的净功率为8 kW,加热时间3 min,保温时间5 min,保温温度95 ℃,三文鱼的杀菌程度达到F90=11.5 min。以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作为接种微生物,采用该杀菌工艺,使其减少了7个数量级。与传统杀菌工艺相比,微波杀菌大幅降低了杀菌时间,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且对目标微生物的致死效果高于传统杀菌。

关键词 三文鱼片;微波杀菌;工艺研发;软包装食品;食品品质

DOI:10.13995/j.cnki.11-1802/ts.023184

引用格式:胡蕾琪,郭长凯,栾东磊.软包装三文鱼片的微波杀菌工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9):185-189.HU Leiqi, GUO Changkai, LUAN Donglei. Development of microwave pasteurization process for soft-packed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fillet[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20,46(9):185-189.

Development of microwave pasteurization process for soft-packed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fillet

HU Leiqi1,2, GUO Changkai1,2, LUAN Donglei1,2*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Food Therm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microwave pasteurization process for soft-packed salmon fillets. The model food with the sam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salm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ld spot location. With the time-temperature profile of the cold spot, the thermal processing level was calculated. The microwave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adjusted to achieve the target thermal processing level. Target microorganisms were inoculated at the cold spot to verify the bactericidal effect of this proce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microwave parameters were: the net power 8 kW, heating for 3 min and holding at 95 ℃ for 5 min, the thermal processing level of salmon was F90=11.5 min. With microwave treatment, the Clostridium sporogenes inoculated in salmon was reduced by 7-lg. In conclusion, with the same processing level, the heating time is shorter than conventional retort proces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retort process, microwave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almon product and the lethal rate of target microorganism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of retort.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a microwave pasteurization process, which provide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search of other microwave processing products.

Key words salmon fillet; microwave pasteurization; soft-packed food; food quality

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栾东磊副教授为通讯作者,E-mail: dlluan@shou.edu.cn)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7PJ1403300);上海市地方能力建设专项(16050502200);青年东方学者项目(A12044180001)

收稿日期:2019-12-23,改回日期:2020-02-03

三文鱼(salmon),学名鲑鱼,属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1-2]。生食三文鱼是最营养的食用方法,但是其自身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更加重视高品质、长货架期的方便食品[4]。长货架期的方便食品必须经过杀菌处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传统的三文鱼罐头产品采用高温蒸汽杀菌,长时间的高温处理会对三文鱼中热敏感性物质、营养成分造成很大损害[5],以至于三文鱼的风味、色泽、质地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影响产品的外观及口感[6]。对比传统的罐头产品,软包装产品具有传热快,携带方便的优点,在缩短杀菌时间的同时,还能够较长时间保持食品风味[7]

目前工业生产上用于食品的杀菌技术大都是利用热水和蒸汽加热,较低的传热速率导致较长的杀菌时间,使得食品的加热处理过度,从而对食品品质有所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的杀菌方式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其中微波杀菌是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许可的可以用于长货架期食品工业化生产的杀菌技术[8]。微波杀菌基于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利用微波的穿透性能,使食品内部物料快速升温,在短时间内杀灭微生物,达到杀菌效果[9]。对比传统的杀菌方式,微波加热速度快,可以降低加热时间,提高产品品质。

和传统杀菌相同,微波杀菌也需要保证食品冷点位置达到工业杀菌的要求。传统杀菌的冷点位置一般位于食品的几何中心,而微波杀菌产品的冷点位置受电场强度影响,冷点位置就是电场强度低的位置[8]。因此要进行微波杀菌工艺的研发,首先要保证微波加热食品的温度分布是稳定且可重复的。然后确定该食品的冷点位置并记录冷点位置的时间-温度曲线,以此计算目标微生物的致死率,保证杀菌工艺的安全性。最后对该杀菌工艺进行微生物验证。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896 MHz,75 kW的单模微波杀菌系统为平台,研发软包装三文鱼片的微波杀菌工艺,以此建立微波杀菌的工艺研发流程,为相关产品的工艺研发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冷冻大西洋三文鱼(Salmo salar),原产国智利,美威(水产)上海有限公司。浓缩乳清蛋白粉,南京高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水CaCl2,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D-核糖、L-赖氨酸,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上海盛思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Key SIGHT E5071C矢量网络分析仪,是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PICOVACQ/1TC形无线温度传感器,法国TMI-ORION公司;HENKELMAN Jumbo 35形真空包装机,荷兰HENKELMAN公司; FLIR T420红外热像仪,美国菲力尔公司;896 MHz,75 kW工业微波杀菌系统,上海海洋大学自主研发设计;Systec HX-320形柜式灭菌器,赛斯太克(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介电特性的测量

介电特性影响微波加热后食品的温度分布[5],本文所用的介电特性测量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由矢量网络分析仪、同轴电缆、同轴探头、样品测试腔、热电偶、数显温度计、循环油浴系统组成。

图1 介电特性测量系统
Fig.1 Measurement system f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试验前半小时打开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预热,选择开放式同轴探头技术作为测量方法[10],相关参数设置如下:测量频率范围为300~3 000 MHz,频率间隔为5 MHz;测量温度范围为20~120 ℃,温度间隔为10 ℃。安装开放式同轴探头并依次用空气、金属短柱、去离子水进行校准,将样品装入测试腔内并利用热电偶跟踪测量实时温度,之后将开放式同轴探头与装有样品的测试腔连接,利用循环油浴调节测试腔内温度,进而测定不同频率、温度下样品的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

1.2.2 三文鱼模拟食品的研发

在微波杀菌过程中,只能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到三文鱼表面的温度,或利用热电偶测量内部有限个数的温度值,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温度场[11],而利用与三文鱼介电特性相似的模拟食品,结合化学标记法可得到模拟食品内部完整的温度分布[12]。模拟食品的制作方法在ZHANG等[13]和WANG等[14]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优化,以乳清蛋白粉为主要实验原料,通过调整乳清蛋白粉、CaCl2D-核糖和L-赖氨酸的成分配比,使得制作的乳清蛋白模拟食品与三文鱼的介电特性相匹配。

1.2.3 冷点位置的确定和热处理程度的计算

微波杀菌中,冷点位置一般位于电场强度最弱的位置,且食品的介电特性对电场分布影响较大,为了确定微波加热的冷点位置,化学标记法与计算机视觉系统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标记法的原理:还原糖和氨基酸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棕色的产物,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反应生成物越多、颜色越深[15],该反应不可逆,可以记录微波加热的处理程度。以模拟食品作为化学标记法的载体,进行微波杀菌处理,将处理后的模拟食品用相机拍照,照片经MATLAB软件处理转换成伪彩图找到模拟食品具体的冷点位置,并用无线温度记录仪记录时间-温度曲线,确定食品的冷点位置。

检测结果显示,杀菌前三文鱼的菌落总数为3.1×103 CFU/g。欧洲冷冻食品联合会及FDA[16-17]认为,鱼类产品在F90=10 min的热处理程度下可以达到巴氏杀菌效果,此时目标微生物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数量可以减少6个对数值。因此,在这种热处理程度下就可以杀灭三文鱼中的目标微生物。在本杀菌工艺中,将无线金属温度传感器[18-19]插入三文鱼的冷点位置,以记录温度曲线,并计算热致死值F[20],以F90=10 min为杀菌目标,进一步设计微波杀菌三文鱼片的工艺条件。

1.2.4 微波杀菌工艺参数的确定

为保证本实验设计的微波杀菌处理程度达到目标杀菌程度,需要通过实验调整微波杀菌系统的工艺参数(功率、时间、温度)。微波杀菌主要包括微波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首先需要调节传送带的速度,控制微波加热时间,以达到目标杀菌温度;其次控制保温时间,以达到F90=10 min的目标杀菌程度;最后对杀菌后的样品进行冷却处理。

在确定了微波杀菌的工艺参数后,以同样的杀菌程度为目标,进行传统的蒸汽杀菌实验,与微波杀菌进行对比。传统杀菌处理在柜式灭菌器中进行,包括升温、恒温以及降温3个阶段,通过调节杀菌的温度和时间,达到和微波杀菌相同的杀菌程度。

1.2.5 微生物验证

在杀菌工艺确定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微生验证。参照TANG[21]的研究结果,以生孢梭菌PA 3679作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替代菌进行微生物验证。在三文鱼的冷点位置接种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根据初步测试的微波杀菌参数对三文鱼进行杀菌处理。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处理冷点周围的三文鱼肉,吸取样品稀释液,倾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在36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计数。计算杀菌后生孢梭菌降低的数量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三文鱼介电特性的模拟食品的研发

在微波杀菌过程中,食品的介电特性是影响微波加热冷热点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模拟食品的研发最重要的就是和食品的介电特性相匹配。经实验确定:乳清蛋白粉质量浓度(下同)为100 g/L, D-核糖为10 g/L,L-赖氨酸为10 g/L,无水CaCl2为2 g/L时,在频率为896 MHz,温度范围20~120 ℃内乳清蛋白模拟食品的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与三文鱼接近。896 MHz下三文鱼与模拟食品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在20~120 ℃温度范围内的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三文鱼与乳清蛋白模拟食品介电特性拟合
Fig.2 Comparison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model food and salmon

由图2可知,在实验确定的模拟食品成分配比下,三文鱼和模拟食品的介电特性匹配度较高,可作为化学标记法的载体,分析温度分布确定冷点位置。

2.2 冷点位置的时间-温度曲线

经微波处理后,将模拟食品沿厚度方向从中间切开,在光照良好的条件下拍摄模拟食品的图片,利用MATLAB软件处理图片,将图片转换为伪彩图。图3分别为乳清蛋白模拟食品原图(图3-a)、微波加热后模拟食品图(图3-b)以及处理后模拟食品的伪彩图(图3-c)。未经处理的模拟食品颜色为淡黄色,经微波处理后,模拟食品由于发生美拉德反应变为棕褐色,转换成伪彩图后图片色彩对比鲜明,图3-c中圈出来的部分是模拟食品的冷点位置。

a-未处理模拟食品;b-微波处理后模拟食品;c-模拟食品的伪彩图
图3 模拟食品的热形图和冷点位置
Fig.3 Heating pattern and cold spot of model food

模拟食品经微波加热得到重复性较好的温度曲线后,在三文鱼同样的冷点位置插入温度传感器,记录经微波杀菌过程中的时间-温度曲线。以此计算出微波杀菌的热处理程度。图4是在冷点位置插入无线温度传感器的模拟食品和三文鱼。

图4 冷点位置插入无线温度传感器的模拟食品和三文鱼
Fig.4 Model food and salmon fillet with sensor at cold spot

2.3 杀菌工艺参数和微生物验证

本实验所用微波杀菌系统的净功率为8 kW,在这个功率下进行实验,多次调整加热的时间后得出,微波加热3 min时,三文鱼冷点的温度达到了90 ℃,即达到了目标杀菌的温度。在95 ℃的水中保温5 min后,通过测量冷点位置的时间-温度曲线,计算得出该工艺的实际热处理程度为F90=11.5 min,达到了目标杀菌程度。

在确定的杀菌工艺下,接种生孢梭菌在三文鱼的冷点位置,微波杀菌前,生孢梭菌的数量为3.4×108 CFU/g,杀菌处理后生孢梭菌的数量为2.1×10 CFU/g,微波杀菌处理后生孢梭菌的数量级下降了7个,远大于三文鱼中的原始菌落数,证明此微波杀菌工艺可以保证软包装三文鱼片的微生物安全。

2.4 与传统杀菌工艺的对比

将无线温度传感器插入三文鱼的几何中心记录时间-温度曲线。参照AWUAH等[20]的研究,计算热致死值F和蒸煮值C,微波杀菌与传统杀菌的工艺参数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杀菌处理的工艺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two processing treatments.

杀菌方式三文鱼体积/mm3处理时间/minF90/minC/min微波杀菌100×60×16811.54.3传统杀菌100×60×161611.56.3

通过杀菌的时间-温度曲线计算2种杀菌处理的实际F90均为11.5 min,在同样的F值下,微波杀菌大幅降低了杀菌时间,说明微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杀灭三文鱼中的微生物。微波杀菌的蒸煮值(4.3 min)也小于传统杀菌(6.3 min),由此可以得出,在同样的杀菌程度下,微波杀菌能更好地保留三文鱼的品质。

微波杀菌和传统杀菌的微生物验证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微波杀菌和传统杀菌处理后生孢梭菌的数量级分别下降了7个和6个,2种杀菌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减少三文鱼中接种的生孢梭菌的数量,且都达到巴氏杀菌的要求。在同样的杀菌程度下,微波杀菌对于生孢梭菌的致死率要高于传统杀菌,微波杀菌的高致死率可能源于微波场对微生物的非热效应。

表2 微生物验证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microbiological verification

杀菌方式生孢梭菌杀菌前数量/(CFU·g-1)杀菌后数量/(CFU·g-1)降低的数量级微波杀菌3.4×1082.1×107-lg传统杀菌4.2×1082.9×1026-lg

3 结论

本文研发了软包装三文鱼片的微波巴氏杀菌工艺,并以此建立了微波杀菌的工艺研发流程。微波杀菌工艺研发需遵循以下流程:首先用与杀菌食品介电特性相同的模拟食品作为化学标记法的载体,以此确定微波杀菌的冷点位置,并记录冷点位置的时间-温度曲线;之后通过该曲线计算目标微生物的致死率,根据目标杀菌程度确定微波杀菌工艺参数;最后对该杀菌工艺进行微生物验证。

研究获得的三文鱼微波杀菌工艺参数为:微波杀菌净功率8 kW,微波加热时间3 min,保温时间5 min,达到的杀菌程度为F90=11.5 min。微生物验证结果表明,经该微波杀菌处理后,三文鱼中接种的生孢梭菌的数量级降低了7个,达到了杀菌要求。该研究为其他微波杀菌产品的工艺研发提供了指导方向。与传统杀菌相比,在同样的杀菌程度下,微波杀菌大幅减少了杀菌时间,更好的保留了三文鱼的品质。此外,微波杀菌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要优于传统杀菌,这可能源于微波场的非热效应。

参考文献

[1] 江建军, 邓林, 李华. 人工养殖三文鱼营养成分的分析[J]. 食品与机械, 2011,27(6): 47-49;53.

[2] 龚漱玉. 不同解冻方法对生鲜三文鱼肉食用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19, 44(5):115-120.

[3] 丁婷, 李婷婷, 励建荣, 等. 冷藏三文鱼片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形适用性分析及货架期模形的建立[J].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15(5):63-73.

[4] 李湘江, 丁源, 徐晓蓉, 等. 我国即食水产品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农产品加工, 2018(18):82-83;87.

[5] 张柔佳, 王易芬, 栾东磊. 微波加工过程中食品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均匀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44(4):270-278.

[6] 李雪晨, 邓昌俊, 颜梦婷, 等. 罐头食品杀菌技术研究现状[J]. 北京农业, 2014 (21):214.

[7] 龚翠, 周爱梅, 李来好, 等. 新形风干罗非鱼软包装罐头加工技术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08,24(12):34+72-76.

[8] 阎若萍, 王易芬, 涂桂飞, 等. 工业微波灭菌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8):302-308.

[9] 芮汉明, 蒋宇飞. 整鸡软罐头微波杀菌工艺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29(6):134-137.

[10] WANG Y, WIG T D, TANG J, et 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foods relevant to RF and microwave pasteurization and sterilizatio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3, 57(3): 257-268.

[11] 涂桂飞, 陈莹莹, 胡蕾琪, 等.基于美拉德反应的低温化学标记法[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12):89-95.

[12] LUAN D, TANG J, LIU F, et 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entonite water pastes used for stable loads in microwave thermal processing system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5, 161:40-47.

[13] ZHANG W, LUAN D, TANG J, et 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othe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ow-acyl gellan gel as relevant to microwave assisted pasteur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5, 149:195-203.

[14] WANG Y, TANG J, RASCO B, et al. Using whey protein gel as a model food to study dielectric heating properties of salmon (Oncorhynchus gorbuscha) fillets[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2(6):0-1 178.

[15] 陈莹莹, 涂桂飞, 栾东磊. 基于三文鱼介电特性的模拟食品研发[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22):118-224.

[16] ECFF (European Chilled Food Feder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repackaged chilled food. 2006.http://www.ecff.net/images/ECFF_Recommendations_2nd_ed_18_12_06.pdf.

[17] 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ril.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Hazards and Controls Guidance. 2011. http://hdl.handle.net/1969.3/29148.

[18] LUAN D, TANG J, PEDROW P D, et al. Performance of mobile metallic temperature sensors in high power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5, 149:114-122.

[19] LUAN D, TANG J, PEDROW P D, et al. Usin g mobile metallic temperature sensors in continuous microwave assisted sterilization (MATS) systems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3, 119(3): 552-560.

[20] AWUAH G B, RAMASWAMY H S, ECONOMIDES A. Thermal processing and quality: Principles and overview[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07, 46(6):584-602.

[21] TANG J. Unlocking potentials of microwav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5, 80(8):E1 776-E1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