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方磊,陈红,余晓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43(4): 147.
    摘要 (427) PDF全文 (3108)   可视化   收藏
    用含七叶苷柠檬酸铁的平板筛选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再用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测定β-葡萄糖苷酶酶活,筛选出6株酶活较高的菌株.利用筛选的菌株以人参皂苷Rbl为底物进行发酵转化,通过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转化产物的种类和含量,确定转化率最高的菌株.该菌株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0.803 U/mL,人参皂苷Rd转化率为97.234 2%.对其进行形态学、18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经鉴定该菌株是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是: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玉米粉,金属离子为Ca2.最后对诱导剂进行优化,发现诱导剂对转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芦丁能够诱导人参皂苷Rd向CK的转化.
  • 生产与科研应用
    郭杰, 陶蕾, 王吉鸿, 王瑞雪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47(14): 151-15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5762
    应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双水相提取蕨麻多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 design模型对提取参数无水乙醇质量分数、硫酸铵质量分数、料液比和超声功率进行了优化,选取最优条件,并通过红外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初步探讨蕨麻多糖的化学结构,体外活性实验研究其生物活性。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双水相提取蕨麻多糖最佳工艺条件在乙醇质量分数为31%,硫酸铵质量分数19%,料液比1∶22(g∶mL),超声功率240 W的条件下,蕨麻多糖提取率达到(9.04±0.12)%。红外光谱分析证实提取产物为多糖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蕨麻多糖是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00∶1.69∶10.61∶2.66。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在测试范围内超声波辅助双水相法提取的蕨麻多糖抗氧化活性优于传统水提蕨麻多糖。超声波辅助双水相技术是一种可靠高效的多糖提取方法。
  • 闫征,王昌禄,顾晓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3, 29(6): 35.
    摘要 (481) PDF全文 (1980)   可视化   收藏
    Baidu(178)
    研究了分别用HCl和乳酸调节培养基初始pH以及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不同的酸中和剂对乳酸菌生长和乳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终产物乳酸的积累是抑制乳酸菌生长和导致乳酸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该情况随发酵液中H+浓度的升高(即pH的降低)而增强,H+的积累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是间接的;用CaCO3调节发酵液pH优于用NaOH和NH4OH.
  • 综述与专题评论
    姚粟, 王鹏辉, 白飞荣, 于学健, 曹艳花, 程坤, 葛媛媛, 辛迪, 张天赐, 刘艺茹, 蔡程山, 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48(1): 272-28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9332
    摘要 (2296) PDF全文 (1881) HTML   可视化   收藏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种质资源。该文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分离自我国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和发酵茶等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了收集、补充和整理,形成了第二版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名单。该名单共涵盖56个属124种,包括细菌74种,酵母22种和丝状真菌28种;较第一版新增菌种49种,主要涵盖醋杆菌属(Acetobacter spp.)、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 spp.)、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p.)、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p.)、梭菌属(Clostridium spp.)、假丝酵母属(Candida spp.)、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 spp.)、毕赤酵母属(Pichi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散囊菌属(Eurotium spp.)和根霉属(Rhizopus spp.)等。更新了第一版名单中41个菌种的分类学信息。该研究为补充和完善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应用及管理,促进我国发酵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姚粟,于学健,白飞荣,曹艳花,赵婷,翟磊,刘洋,葛媛媛,程坤,冯慧军,凌空,史晓萌,王永芳,张小霞,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43(9): 238.
    摘要 (1133) PDF全文 (1788)   可视化   收藏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应用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如乳制品、白酒、茶、酱油、醋、腐乳、泡菜等的微生物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了评价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的科学标准,提出了第一批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名单,共30个属75种菌种,包括细菌42种,酵母12种,丝状真菌21种;对菌种在关键发酵工艺中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分析,表明其功能主要集中于产风味物质、产功能酶系、产健康因子、抑制杂菌及改善食品质地,为完善我国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及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 鱼红闪,陈琪,金凤燮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28(2): 24.
    摘要 (320) PDF全文 (1757)   可视化   收藏
    Baidu(48)
    研究了不同种类人参中皂苷含量,以及人参不同部位中的皂苷成分及比例.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为,三七参根中含14.2%,西洋参须中含10.1%,人参根中含4.4%,人参头中含8.6%,人参皮中含6.7%,人参叶中含7.7%,人参须中含9.9%.对西洋参须、三七参根及吉林产的人参头、人参皮、人参叶、人参根、人参须中的总皂苷作TLC检测及薄层扫描表明,三七参根中Rg1含量最高,西洋参须中Rb1含量最高,人参根中Rd的含量可以忽略,人参叶中含有特征皂苷F2;它们的Rb1/Rg1值分别为,西洋参须中22.2,三七参根中0.6,人参头中4.3,人参皮中6.7,人参叶中0.2,人参根中2.4,人参须中11.9.
  • 洪解放,张敏华,刘成,邹少兰,吴经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 31(1): 114.
    摘要 (229) PDF全文 (1685)   可视化   收藏
    木糖广泛存在于林业及农业废弃物中,木糖发酵生产乙醇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文中报道了近几年来在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木糖生产乙醇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肠杆菌、酿酒酵母、树干毕赤酵母及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基因改造情况.
  • 食品与发酵工业
    周雪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 39(06): 111-11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2013.06.007
    摘要 (292) PDF全文 (1420)   可视化   收藏
    Baidu(15)
    胶原蛋白肽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蛋白配料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文中综述了胶原蛋白肽的定义、特性、制备工艺以及国内外胶原蛋白肽产业的发展现状,厘清了胶原蛋白肽推广过程中下游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3方面问题,包括胶原蛋白肽产品品质与原料来源间关系,胶原蛋白肽功效与分子量间关系以及胶原蛋白肽应用法规,展望了胶原蛋白肽产品的研究发展趋势,以期科学引导从事和关注胶原蛋白肽产业人群,促进国内胶原蛋白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李春焕,王晓琴,曾秋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42(9): 277.
    摘要 (274) PDF全文 (1329)   可视化   收藏
    Baidu(9)
    植物油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植物油氧化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受到环境及其组成因素的影响,植物油脂氧化过程有别于脂肪酸简单氧化过程,全面了解其氧化过程及机理对于开展抗氧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归纳了植物油氧化过程以及宏观氧化机理,并对各阶段氧化产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最后系统综述了植物油脂氧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 孙建霞,张燕,胡小松,吴继红,廖小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 34(8): 111.
    摘要 (666) PDF全文 (1321)   可视化   收藏
    Baidu(149)
    花青素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现巴发现其具有多种功能.有关花青素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研究报道很多,文中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 王会,郭立,谢文磊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 32(3): 92.
    摘要 (653) PDF全文 (1200)   可视化   收藏
    Baidu(236)
    综述了抗氧化剂抑制脂质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自由基对底物的氧化降解以及还原能力4类测定抗氧化活性的方法,并讨论了评价或表征测定结果的方法和参数以及对测定方法的要求.
  • 高海生,梁建兰,柴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 34(9): 118.
    摘要 (222) PDF全文 (1190)   可视化   收藏
    简要介绍了我国果蔬贮藏保鲜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果蔬贮藏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国内外有关果蔬贮藏保鲜的新技术及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天然果蔬保鲜剂的研究、利用调压技术贮藏、臭氧及负氧离子保鲜、利用生物技术保鲜、静电场处理贮藏、低剂量辐射处理和紫外线处理保鲜以及细胞水结构化气调保鲜等国内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并阐述了科技对我国果蔬贮藏保鲜产业的支撑作用.
  • 王宝石,陈坚,孙福新,庞海强,李由然,张梁,丁重阳,顾正华,石贵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42(9): 251.
    摘要 (174) PDF全文 (1166)   可视化   收藏
    Baidu(9)
    柠檬酸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重要有机酸,是当前世界上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有机酸,伴随着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需求量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发酵法生产柠檬酸起步较早,但工艺鲜有创新;文中首先介绍了柠檬酸生产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产业化的视角,纵观柠檬酸生产全过程分析限制柠檬酸快速增长的瓶颈,着重提出了实现柠檬酸高效生产与清洁生产相统一的主要策略,为实现柠檬酸高效绿色制造奠定基础.
  • 徐伟,马力,袁永俊,熊华,朱秀灵,焦云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 30(3): 90.
    摘要 (301) PDF全文 (1163)   可视化   收藏
    对低甲氧基果胶的胶凝机理及影响胶凝的主要因素--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钙离子浓度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低甲氧基果胶应用中产生的降低产品质量的预凝胶问题进行了讨论,为分析低甲氧基果胶应用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一些防止预凝胶形成的措施.
  • 张德权,台建祥,付勤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 25(6): 52.
    摘要 (567) PDF全文 (1152)   可视化   收藏
    生物类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用于延缓衰老,治疗和预防癌症、心血管病等退变性疾病,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论文就生物类黄酮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提取分离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游丽君,赵谋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 34(2): 117.
    摘要 (321) PDF全文 (1146)   可视化   收藏
    Baidu(97)
    综述了鱼肉制品腥味物质的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和脱除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感官屏蔽法祛腥的特点及应用,旨在为鱼内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脱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食品与发酵工业
    朱道辰,吕正凤,刘杏荣,王成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1, 37(02): 125-12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2011.02.009
    摘要 (143) PDF全文 (1123)   可视化   收藏
    Baidu(22)
    综述了国内外对L-阿拉伯糖的功能机制的研究,并对L-阿拉伯糖在食品、医药、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论述;讨论了L-阿拉伯糖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 张永勤,薛长湖,汤浩源,王家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 33(5): 97.
    摘要 (266) PDF全文 (1118)   可视化   收藏
    Baidu(56)
    介绍了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糖的几种新方法,如MBTH、甲胺法,以及一些经典方法如DNS法、铁氰化物法、BCA法的改进情况.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为多糖水解酶的活力测定提供指导.
  • 蔡志宁,赵谋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 31(2): 73.
    摘要 (215) PDF全文 (1109)   可视化   收藏
    Baidu(54)
    蛋白质乳浊液体系是食品中最重要的体系之一.如何提高蛋白质乳浊液体系的稳定性的问题一直是食品科学家关心的热点,文中主要介绍了蛋白质乳浊液体系稳定性的破坏,有关乳浊液体系稳定的理论以及影响乳浊液体系稳定性的因素,如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乳化剂以及pH值和盐等.同时,文中还介绍了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乳浊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食品与发酵工业
    苏宇杰,徐珍珍,乔立文,杨严俊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 38(11): 63-6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2012.11.025
    摘要 (178) PDF全文 (1104)   可视化   收藏
    Baidu(14)
    对全蛋液pH值对其蛋白溶解度、起泡性、乳化性、凝胶强度等功能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 6.5~9.0内,随着全蛋液样品pH值升高,全蛋液的蛋白溶解度、乳化稳定性和凝胶强度逐渐提高,而全蛋液乳化活力逐渐下降;在pH 7.0~7.5内,全蛋液具有较好的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pH值过高或过低时全蛋液起泡性都会下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对全蛋液各种功能性质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当pH值的全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