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采行为已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基于外观品质、理化特性及贮藏特性等多维度解析早采猕猴桃果实的品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早采3周和4周的果实的外形还未停止生长,果形指数较高,单果重较低,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其次,无论是采收时(at harvest, AH),常温成熟(room temperature maturation, RTM),还是冷藏成熟(low temperature maturation, LTM),早采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采收组。早采4周的猕猴桃常温成熟后,果实糖含量较低而酸含量较高;冷藏成熟后,相比正常采收组,早采4周的猕猴桃糖和酸含量分别损失73%和29.76%,糖酸比严重失调。RTM和LTM处理后,早采2~4周猕猴桃的失重率和腐烂率随采收期的提前而显著提高。经LTM处理,早采2~4周猕猴桃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冷害症状,其冷害率、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采收期。该研究探明了早采对猕猴桃外观品质、理化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为猕猴桃适时采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该文旨在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杏与玫瑰花酱复合果丹皮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品质变化规律预测其货架期。首先采用糖纸包装(candy paper packaging,CW)、真空包装(vacuum packaging,VP)、保鲜袋包装(storage bag packaging,WPB)和铝箔袋包装(aluminum foil bag packaging,ABP)4种包装方式对复合果丹皮进行包装,并在常温下贮藏180 d测定其在贮藏期间品质指标的变化值,以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硬度和菌落总数为表征指标建立化学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复合果丹皮的货架期。结果表明,采用VP方式能有效延缓复合果丹皮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活性成分等营养成分的降解、抑制复合果丹皮在贮藏期间被微生物的污染。可溶性糖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水分含量与硬度的变化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验证结果表明,VP方式下复合果丹皮以4种表征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Arrhenius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因此,VP方式的应用将会为复合果丹皮的包装和贮藏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