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何雨锴, 曾伟主, 徐沙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1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甲萘醌-7(menaquinone-7,MK-7),作为维生素K2亚型之一,具有治疗骨质疏松,保护心血管健康等作用。常见MK-7生产主要由纳豆等食品发酵而来,但存在产量低,提取复杂等问题,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MK-7常见生产菌株,也面临发酵周期长,发酵产量低的问题。该研究对一株引入甲羟戊酸途径的大肠杆菌进行改造,首先利用DLKcat模型比较筛选出4个关键酶,包括七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合酶BtHepS\BtHepT、1, 4-二羟基-2-萘甲酸七烯基转移酶MnMenA、甲萘醌生物合成C-甲基转移酶NtMenG,将其进行表达优化,构建了大肠杆菌内源合成MK-7途径。随后,整合表达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EcIdi提升前体供应,再对得到的菌株进行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包括延迟诱导时间,提升溶氧量至60,MK-7产量达到929.58 mg/L,但出现1 217.58 mg/L的去甲基甲萘醌-7(DMK-7)大量堆积的现象。进一步筛选了不同来源的MenG降低DMK-7的堆积,发现Bacillus subtilis 168来源的MenG可以较好地降低DMK-7堆积。最终,在5 L发酵罐上MK-7的产量达到1 090.45 mg/L,DMK-7降低至231.14 mg/L。该研究结果对应用大肠杆菌生产MK-7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雷雪艳, 赵丽霞, 李瑜, 刘文俊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1-1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鲜乳及其发酵乳是牧民日常饮食中主要的营养物来源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为了从纯培养角度了解不同乳源中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并获取其中宝贵的乳酸菌菌种,该研究采用纯培养技术从内蒙古牧区21份样品中分离得到411株乳酸菌,包括10个属,21个种。其中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分离株的数量最多,其次为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马乳酒样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优势菌群分析发现不同乳源的菌群结构差异较大,酸马乳的菌群多样性最丰富,马乳酒样乳杆菌是其优势菌种之一。根据酸马乳低pH值、低酒精含量的特点,从93株马乳酒样乳杆菌中筛选出4株在低pH值(pH 3.0)和6%(体积分数)乙醇环境下耐受性较好的菌株,然后进一步研究其人工胃肠液耐受性、乙醇耐受性和对3种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能力。最终筛选出2株马乳酒样乳杆菌分别为:IMAU12331与IMAU12208,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抑菌特性,可作为潜在益生菌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 伊进行, 宗媛, 孙超, 张晓雨, 耿自豪, 孙文超, 张春月, 刘政凯, 熊雯雯, 唐宇琳, 马倩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8-2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N-乙酰神经氨酸是最常见的一种唾液酸,通常位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和糖脂的末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生化性质,N-乙酰神经氨酸在制药、化妆品和食品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不断增加。N-乙酰神经氨酸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生物合成需要与中心碳代谢过程竞争前体物,因此,碳源利用效率,以及碳代谢流在细胞生长与N-乙酰神经氨酸合成中的分配,直接影响N-乙酰神经氨酸的合成效率。该研究从碳源利用调控角度,比较了葡萄糖、甘油,以及两者混合利用对N-乙酰神经氨酸合成的影响。在单一葡萄糖碳源条件下,菌株NEU5AC-2中pfkA的敲除减弱了中心碳代谢的强度,减少了副产物乙酸的积累,协调了前体物N-乙酰甘露糖胺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供应,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38 h产生23.8 g/L N-乙酰神经氨酸,获得了较高的发酵生产水平,具有较强的工业应用潜力。该研究可以为其他以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代谢物为前体物的异源产物合成提供借鉴。
  • 宋丽萍, 段希宇, 王翀, 卢向阳, 田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6-3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多项研究证明以解脂耶氏酵母作为虫草素生物合成的细胞工厂,是获得虫草素的有效途径。为获得下游虫草素分离纯化工艺,该研究采用不同规格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发酵液中的虫草素进行静态、动态纯化。结果显示,以NKA-Ⅱ大孔吸附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在虫草素质量浓度为3 mg/mL、pH值为9的上样液以上样流速为3 BV/h、上样体积为10 BV、洗杂流速为2 BV/h、洗杂体积为3 BV、洗脱剂为体积分数为30%乙醇、洗脱流速为3 BV/h、洗脱体积为15 BV时,发酵液中虫草素回收率可达到87.67%,纯度达65.82%。该研究为今后利用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大规模生产制备虫草素提供数据参考。
  • 黄俊宝, 黄茜琳, 陈宇, 高旭丽, 罗雅妮, 陶伟, 郭明雨, 刘永圆, 吴晶, 刘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2-4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K2 (Vitamin K2,MK)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甲萘醌途径中关键基因menD表达量的不同对于细菌生长、生物膜形态与MK合成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168(Bacillus subtilis 168,BS168)为出发菌株,构建BS168-ΔmenD、BS168-P43-menD、BS168-PxylA-menD突变菌株,使用HPLC检测菌株中MK的含量,使用western-blot检测蛋白质的表达强度,以确定menD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对于MK合成的作用。研究发现,BS168-ΔmenD菌株生长缓慢,无法很好的产生生物膜,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甲萘醌标准品细胞才能生长;BS168-P43-menD、BS168-PxylA-menD突变菌株的生物膜和MK的含量与原始菌株都有较为显著的差异。静态发酵时,孔板中重组菌株BS168-P43-menD、BS168-PxylA-menD生物膜的形成量和褶皱程度相较于原始菌株得到较大的提升,BS168-P43-menD、BS168-PxylA-menD重组菌株的生物膜形成量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36倍与1.59倍,同时,BS168-P43-menD、BS168-PxylA-menD MK产量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64倍和1.87倍,BS168-PxylA-menD的最大产量达39.27 mg/L。结果表明,作为枯草芽孢杆菌中MK合成途径的关键酶,menD的表达量是影响枯草芽孢杆菌中生物膜与MK形成的重要因素。
  • 邵化, 单明明, 王琼波, 徐瑞敏, 陈曦, 魏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41-4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酶法脱胶技术在油脂精炼行业应用潜力巨大,磷脂酶是酶法脱胶技术中的主要用酶,但因现有磷脂酶资源在底物选择性、温度稳定性方面难以满足工业脱胶工艺的要求,限制了磷脂酶在油脂精炼行业中的大规模应用。研究表明,来自疏棉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的脂肪酶(LipTL)具有水解磷脂的功能。该研究利用大肠杆菌构建LipTL的基因工程菌,对LipTL进行异源表达,探究LipTL的酶学性质和油脂脱胶效果。序列比对显示,该酶与磷脂酶A1具有高度相似性;SDS-PAGE结果表明,LipTL分子质量约为30 kDa;LipTL的最适温度为55 ℃、最适pH值为9.0,在55 ℃条件下处理2 h仍能保持90%以上的相对活力。LipTL在脱胶反应6 h后,将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残磷量分别降至5.2、4.9 mg/kg,具有良好的脱胶效果。该研究结果证实该脂肪酶可用于油脂脱胶,不仅为酶法脱胶提供新的酶源,也为该酶的后续改造提供了研究基础。
  • 孙君珂, 张婉莹, 邓若竹, 王娟, 牛秋红, 胡凡, 柯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47-5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物质,利用微生物或其产生的酶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筛选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和纤维素酶一直是生物能源等领域研究的热点。该研究筛选分离了1株具有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短小芽孢杆菌I2,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其参与纤维素降解的基因,并对纤维素酶的功能进行验证。I2分离自河南南阳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落叶及长期堆积小麦秸秆的堆体等样本富集后的混合菌系,具有降解滤纸的能力,48 h内可以降解大部分滤纸。基因组组装分析显示,I2的基因组大小为4.2 Mbp,含有4 635个基因。利用CAZy碳水化合物数据库注释和酶活性测定实验,对数据库检测到的182个基因进行分析,明确I2中4个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后具有纤维素酶活性。其中,G2269纤维素内切酶活性最高,在pH 5.0,温度55 ℃条件下,酶活力可达49.02 U/mL。金属离子Ca2+、Zn2+对于G2269的活性有明显提高作用,Mn2+和Cu2+对G2269活性抑制比较明显,Mg2+、Co2+、K、Ni2+、NH4对于G2269的活性无显著影响。此外,G2269还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在65 ℃保持30 min后仍保留70%的活力,在食品加工和饲料生产等领域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 张暄, 陈鸥, 王文军, 刘摇, 曾凯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55-6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克隆并鉴定冬枣转录因子ZjERF098明确其分子特性,验证ZjERF098瞬时过表达对枣果实黑斑病的抑制效果,为枣果实抗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对ZjERF098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结构域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克隆并构建了pEAQ-ZjERF098等多个重组载体,在烟草上进行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在冬枣果实上进行瞬时过表达。结果显示,ZjERF098的开放阅读框包含426个碱基对,编码141个氨基酸,与拟南芥中的AtERF098序列相似度最高,同属于ERF转录因子亚家族,只有1个AP2结构域,不含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域。启动子区域含有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脱落酸响应元件、茉莉酸响应元件等响应元件。ZjERF098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上,同时在细胞质膜也有GFP荧光信号。同时,ZjERF098瞬时过表达能够增强枣果实对黑斑病的抗病性,显著降低枣果实的发病率与病斑直径,表明ZjERF098是在枣果实对黑斑病抗病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
  • 杨佳玉, 赵小依, 吕梓瑞, 周广运, 任丽秋, 马家辉, 陈昱瑶, 成向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64-7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阿魏酸为代表的羟基肉桂酸(hydroxycinnamic acid, HCA)类组分是啤酒中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及风味前体。为探究糖化过程中HCA类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该研究分别采用福林酚法、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评价了不同糖化阶段麦汁中多酚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糖化过程中麦汁多酚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类似,呈现逐步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 MS)与全球天然产物(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GNPS)分子网络技术分析了麦汁不同糖化阶段的组分与含量变化,GNPS分子网络准确鉴定出87个化合物,包括阿魏酸(1)、咖啡酸(2)、对香豆酸(3)、芥子酸(4)等HCA成分,以及27种HCA衍生物。分析发现麦汁糖化过程中不同HCA衍生物表现出各异性的动态变化,大部分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化合物34(C7H5NO2)在糖化过程中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有望作为糖化过程中HCA类成分分解的标志物。研究结果对优化高品质啤酒的糖化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周迪, 卢玲, 王岚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72-8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对112株宁夏本土非酿酒酵母进行高糖、乙醇、pH、SO2耐受性筛选及生长曲线的测定,筛选出耐受性强的本土非酿酒酵母进行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试验,通过理化指标测定、感官评价和挥发性物质测定,研究菌株发酵特性。结果表明,筛选出的4株本土非酿酒酵母YC-A13、YC-B10、YC-C13、YQY-B12均可耐受葡萄糖质量浓度450 g/L、乙醇含量13%、pH 1.0、SO2质量浓度250 mg/L,优于商业酿酒酵母F33、CECA、XR。与商业酿酒酵母发酵酒样相比,4株本土非酿酒酵母发酵酒样产生了独有的香气物质癸酸乙酯、2-糠酸乙酯,质量浓度分别在17.63~19.85 μg/L、4.04~20.42 μg/L,癸酸甲酯的OAV>1可作为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YC-B10、YC-C13、YQY-B12发酵酒样中产生了具有草本香、蔷薇花香的香茅醇,质量浓度在5.82~8.43 μg/L。非酿酒酵母菌株发酵酒样之间产生的香气物质也存在明显差异,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YC-B10和YQY-B12发酵酒样中产生了该种属独有的香气物质己酸丁酯,质量浓度分别为69.31和69.06 μg/L,还分别产生了具有奶酪香气的己酸(质量浓度为536.25 μg/L)和具有杏仁、菠萝香气的丙酸异戊酯(质量浓度为1.71 μg/L)。美极梅奇酵母YC-A13和泽普林假丝酵母YC-C13发酵酒样中产生了具有脂香、黄油香气的2,3-丁二酮,质量浓度分别为69.31和69.06 μg/L。美极梅奇酵母YC-A13中检测出具有扁桃仁、脂香气的1-戊醇,含量为280.15 μg/L,OAV>0.1可作为潜在香气成分。综上所述,筛选出的4株优良本土非酿酒酵母具有不同的发酵特性,在提升葡萄酒香气品质和丰富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与优势,为酿造具有产区特色的葡萄酒提供了理论依据。
  • 林睿, 吴殿辉, 彭政聪, 谢广发,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81-8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绿茶作为辅料增添啤酒风味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绿茶的添加方式对啤酒风味的影响鲜有研究。该文将太平猴魁以3种不同投料方式加入到啤酒的发酵中,来研究清香型绿茶投料方式对啤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GC-MS对不同组啤酒的风味物进行鉴定分析,通过对多种风味物质的香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 OAV)筛选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研究不同工艺下绿茶啤酒的香气组分差异和关键香气组分标记物。结果表明,不同工艺下太平猴魁绿茶啤酒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P<0.05)。在太平猴魁绿茶啤酒中,以OAV≥0.1筛选出了20种香气成分,其中β-紫罗兰酮、异戊醛、β-环柠檬醛、蘑菇醇和香茅醇这5种挥发性成分来源于太平猴魁,并且在冷萃的条件下能更多保留这类风味成分,使得啤酒具有更加丰富的风味属性。根据PLS-DA模型进一步筛选得到了9种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的物质,其中月桂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月桂醇、正癸醛和壬醛这类香气化合物对啤酒的清香和花香风味属性具有重要贡献,可作为区分不同工艺下太平猴魁绿茶啤酒的香气组分标记物。
  • 刘思媛, 孟芳, 李强, 王紫昕, 喜琴琴, 张惠玲, 陈盼盼, 田晓菊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90-9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7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枸杞酒作为枸杞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枸杞酒基本都是采用单纯的酿酒酵母发酵,而非酿酒酵母对于枸杞酒酿造的影响研究很少。为选育适用于枸杞酒发酵的非酿酒酵母菌,提升枸杞酒的香气,该文从枸杞鲜果、枸杞叶和枸杞园的土壤中分别采样并进行筛选,获得6株非酿酒酵母,通过耐受性实验,发现其中1株菌(编号JMJ)发酵性能较好,经2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美极梅奇酵母。以商业酿酒酵母STR单独发酵的枸杞酒作为对照,用非酿酒酵母JMJ与商业酿酒酵母STR进行混合发酵,结果发现,JMJ与STR接种比例为10∶1的顺序发酵有利于枸杞酒中香气物质的积累。
  • 胡春红, 李新涛, 肖冬光, 卢君, 唐贤星, 罗桂花, 程明星, 杜宇, 陈双宇, 杨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99-10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粱品种影响酱香型白酒发酵进程以及基酒品质。对贵友(GY)、国台(GT)、致茂(ZM)、颖新(YX)、红穗(HS)、高粱地(GLD)6种糯高粱进行投粮生产试验,从原料、发酵酒醅、基酒理化指标、骨架成分以及感官品评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6个品种糯高粱样品分为3类,其中淀粉、单宁含量差距并不显著(P>0.05);6种糯高粱在1~6轮次窖内发酵期间理化因子变化规律一致,幅度相差较大;随着轮次的进行,基酒的酒精度从52%vol~57%vol显著降低,GLD、ZM、YX 3种糯高粱在生产基酒时酒精度较高;在基酒品评维度,各类糯高粱具有不同优势贡献;白酒骨架成分中,ZM高粱酿造基酒中酸类、醛类平均含量最高为0.39、0.24 g/L,而HS高粱酿造基酒酯、醇平均含量最高为1.17、0.94 g/L;通过香气活性值分析得出,8种风味物质如乙醛、乙酸乙酯等对基酒香气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品种糯高粱酿造基酒风味区别,确定出变量重要性因子7种,包括异丁醇、乙缩醛、仲丁醇等。该研究阐明了高粱品种对酿造整体的影响,为建立科学原料验收标准,筛选出适合酱香型白酒酿造的原料提供理论参考。
  • 蒋伟, 陈钟生, 张元, 董同力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08-11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不同阻隔性的聚乳酸共衣康酸丁二醇酯/纳米二氧化硅共聚物薄膜[poly(L-lactic-co-butanediol itaconate) nano-silica copolymer films,PLBI-SiO2]包装对发酵酸奶贮藏效果,并对贮藏期间酸奶的理化指标和活菌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4 ℃贮藏0~21 d期间,所有包装组的pH都呈现下降趋势,PLBI-SiO2 0.5%包装组与对照(市售)组在贮藏后期pH下降得到减缓;在贮藏期间,PLBI-SiO2 0.5%包装组与对照(市售)组能有效维持酸奶的质构特性与持水能力,同时也保持良好的感官评价与表观黏度;所有包装组的活菌数在整个贮藏期间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随包装阻隔性的提高,下降幅度得到减缓,PLBI-SiO2 0.5%包装组与对照组在贮藏21 d时,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都保持在107 CFU/mL以上。综合各项指标,PLBI-SiO2 0.5%包装组在贮藏21 d可以维持酸奶贮藏品质并几近于市售包装组,这为酸奶及其他发酵乳替代包装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马晓蕊, 瓮亚楠, 陈涛, 魏超昆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16-12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干酪新品种,探究美拉德反应对炭烧干酪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其蛋白质降解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炭烧干酪的试验工艺条件,并对不同成熟期的炭烧干酪进行理化指标、蛋白质降解度、游离氨基酸以及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最终结果表明,炭烧干酪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0%、加热温度95 ℃、加热时间3.0 h。实验结果表明,炭烧干酪在发酵过程中,pH和水分逐渐下降,蛋白质分解量和总游离氨基酸增加,蛋白酶活力和乳酸菌总数先增加后降低;在发酵中期,炭烧干酪的水分含量、脂肪以及蛋白质含量低于普通干酪,这是美拉德反应致使蛋白质和脂肪球膜蛋白发生变性,失去脂肪球膜的脂肪不稳定发生凝结,从而使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
  • 汪俊领, 易军鹏, 李欣, 刘文超, 段续, 李璐瑶, 高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24-13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 ℃)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60 ℃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FD)5种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进行脱水处理,并对干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同时检测分析了干茶中的主要成分及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HAD中,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茶叶总酚、总黄酮含量下降,可溶糖含量升高,单宁含量没有变化;HAD 80 ℃干茶中,引发茶汤涩味的酚类物质和黄酮含量低,茶汤色及香气感官评分高,香气组分最多且综合品质最好;HAD 60 ℃干茶总酚、总黄酮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高,苦涩味较重;FD干茶外形评价最好且单宁含量最低,但其总酚和总黄酮最高,且青草香气重,这与其挥发性物质中愈创木酚含量高有关,使其感官评分较低。所有干茶样品的香气成分中,1-辛烯-3-醇、愈创木酚和β-紫罗兰酮的OAV值均高于100,是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干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该研究为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风味的形成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指导
  • 王鑫, 江宁, 张煜, 孙荣雪, 王成, 杨慧晶, 马艳弘, 梁丽雅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36-14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自然发酵的小龙虾酱中筛选出8株产酸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并根据发酵特性分析选取产酸能力最高的菌株LX12-2和LX18-9进行抑菌、抗氧化、体外益生特性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株菌为乳酸菌,隶属肠球菌属,其中5株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2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屎肠球菌LX18-9的产酸能力最高,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可达20.85 mm,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76.77%;该菌株对pH 2.0的酸性条件、0.5%胆盐以及人工胃肠液均具有良好耐受性,且不产组胺,无溶血性,安全性高。综上,该研究筛选的屎肠球菌LX18-9安全性高、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及益生特性,在饲料发酵生产与水产养殖益生产品的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黄浩伦, 陆震鸣, 柴丽娟, 张晓娟, 许泓瑜, 李信,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43-15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将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与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分阶段接种于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以提升食醋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舌等分析方法,对液态发酵食醋的有机酸含量、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L.helveticus L-6与L.acetotolerans L-9复合强化后,液态发酵食醋总酸可达5.15 g/100 mL;还原糖残留量为3.41 g/L;乳酸、丙酮酸含量提升显著,其中乳酸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可达12.8 g/L;复合强化可以显著提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苯乙酸等具有花果香、奶香和甜香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两种乳酸菌分阶段复合强化发酵的食醋甜味和鲜味增加且酸味明显减弱,风味品质明显提升。该研究证实了在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进行L.helveticus L-6与L.acetotolerans L-9复合强化,有助于优化食醋有机酸组成,提升食醋的风味品质,为食醋的酿造工艺优化和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 范智义, 邓维琴, 李雄波, 张其圣, 李婷, 陈相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51-15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7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四川泡菜发酵早期亚硝酸盐生成转化机制,测定了白萝卜泡菜发酵前5 d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并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发现,泡菜浸渍液总酸由发酵初始(0.03±0.00) g/100 g迅速上升到5 d的(0.74±0.04) g/100 g,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1 d达到峰值(20.681 mg/L),随后逐渐降至低水平。发酵起始时,体系内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杂菌为主,1 d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成为优势微生物,随后乳植物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增加并占主导。固氮酶(1.18.6.1)、同化硝基氮还原酶(1.7.1.1/1.7.7.2)、异化硝基氮还原酶(1.7.5.1)、亚硝基氮还原酶(1.7.1.15)等亚硝酸盐代谢酶基因在泡菜发酵早期丰度较高。乳植物杆菌属与总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盐含量呈现负相关,亚硝酸盐代谢相关酶基因与大部分杂菌呈正相关。泡菜中杂菌可能通过1.7.1.1、1.7.7.2、1.7.5.1生成亚硝酸盐,并通过1.7.1.15将其还原为胺,产酸可能是乳酸菌清除亚硝酸盐的主要途径。
  • 黎蓓蓓, 冯书珍, 李德军, 何长征, 何寻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58-16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类型的发酵菌株对发酵蔬菜风味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为评估发酵蔬菜中菌株的发酵特性,筛选适用于蔬菜发酵的优良菌种,从果菜类蔬菜混合发酵样品中分离31株菌株,通过形态学初步筛选乳酸菌、酵母菌等,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评估菌株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耐受性(耐盐、耐酸、耐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利用熵值法对菌株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发酵蔬菜样品进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筛选出链格孢菌(L1)、阿根廷乳酸杆菌(L4)、乳酸杆菌(L5)、短乳杆菌(L8)和假酵母菌(L10)5株菌,能显著提高发酵蔬菜的感官品质;其中,L4菌株在生长速度、产酸能力、耐盐性以及亚硝酸盐降解能力方面表现较好,发酵24 h的OD600值达到1.9,pH值达到3.84,最高可耐受10%的盐浓度,亚硝酸盐降解率为97.87%。熵值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菌株L4具有最优发酵性能,是一株理想的蔬菜发酵菌,可用于生产低亚硝酸盐含量且风味优良的发酵蔬菜产品。该研究为丰富蔬菜发酵菌菌种资源及菌株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 颜雨涵, 黄啸天, 张依琳, 朱晗江, 夏书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67-17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氨基酸与糖醇共存体系在长期储存后会发生色泽褐变,但目前尚未明晰底物结构与色泽变化的关系及相应机制。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氨基酸与糖醇种类对热反应(120 ℃,2 h)体系褐变指数的影响,借助荧光光谱、高压离子色谱、液-质联用等方法对类黑素形成的关键中间产物的积累进行追踪,探索了底物结构导致褐变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山梨醇与3种代表性氨基酸反应后体系的褐变程度均大于甘露醇,其中山梨醇-赖氨酸的褐变指数约是甘露醇-赖氨酸的1.5倍,这与山梨醇C2位碳原子位于更活跃位置及亲水性更高有关。相比于甘氨酸和三甲基甘氨酸,拥有2个氨基且位于ε位的赖氨酸不仅促使山梨醇转化为较多的葡萄糖与果糖,而且导致体系中积累更高浓度的美拉德反应无色中间产物、荧光物质以及类黑素重要前体物质乙二醛(56.61 mg/L)和丙酮醛(1.16 mg/L)。该研究为含糖醇和氨基酸产品的合理配方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 钟恒, 陈杉彬, 王德良, 杨冬莹, 温银萍, 罗蕊琪, 黄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74-18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阿魏酸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其对肝细胞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阿魏酸对乙醇诱导的LO2肝细胞DNA损伤的潜在修复机制。通过将不同浓度的阿魏酸作用于LO2肝细胞,并分析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乙醇对LO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阿魏酸的干预作用,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NA损伤标记物p-H2AX的表达,以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水平和细胞自噬的变化。结果表明,阿魏酸在低浓度时能促进LO2细胞增殖,中等浓度(0.25~2 mmol/L)能显著减少乙醇诱导的p-H2AX表达,降低活性氧水平,并可能促进细胞自噬。然而,高浓度阿魏酸则显示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在DNA修复和自噬方面有潜在抑制效应。该研究表明,在特定浓度范围内,阿魏酸能够对抗乙醇诱导的LO2肝细胞DNA损伤,并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机制来增强细胞的修复能力。但在高浓度下,阿魏酸则可能逆转其保护效应,表现出细胞毒性。
  • 张喜峰, 张浩, 刘霞, 王兆丰, 罗光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82-18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9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40%、60%和80%(体积分数)的乙醇分级沉淀法获得不同分子质量的盐藻多糖(polysaccharide of Dunaliella salina,PD),分别命名为PD-40、PD-60和PD-80,分析3种多糖组分的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单糖组成、扫描电镜、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刚果红实验等理化性质,并在RAW 264.7细胞培养物中评估其体外免疫活性。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分别增加至40%、60%和80%,依次产生3个分子质量下降的PD组分(PD-40>PD-60>PD-80)。基于FT-IR、TGA结果分析,不同分子质量的多糖在结构或热稳定性方面无差异。3个PD组分都由10个单糖残基组成,但摩尔比不同,其中,PD-40组分的含量最多且分子质量最大(MW=2.31×107),占PD总质量的61.4%,具有最高的半乳糖摩尔比和糖醛酸含量;此外,PD-40组分能显著增强RAW 264.7细胞中NO和活性氧的产生以及吞噬活性。乙醇分级沉淀法是一种从盐藻中分离具有免疫活性多糖的有效方法,且可减少溶剂消耗。
  • 高思聪, 黄文选, 黄志超, 缪铭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89-19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食叶草是一种潜在的优质植物蛋白质来源,该研究旨在优化食叶草蛋白的提取工艺,实现食叶草的高值化利用。本研究采用乙醇预处理结合碱溶酸沉法提取食叶草蛋白,并采用响应面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溶温度81.12 ℃,加碱量10.57 g/L,料液比1∶34.04(g∶mL),pH 3.5。在此条件下,食叶草蛋白得率为(63.26±1.01)%,纯度为(81.63±2.35)%。对食叶草蛋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圆二色谱结果显示食叶草蛋白的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较高,分别为36.1%和52.5%,这可能表明其表面疏水性较高;荧光光谱显示食叶草蛋白在 345 nm 出现最大荧光吸收峰,表明其色氨酸残基微环境非极性较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食叶草蛋白较为聚集,呈堆积状。通过考察食叶草蛋白的功能性质,发现其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但起泡性较差。该研究将为食叶草蛋白在后续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 杨晨宇, 王肖园, 邓云, 陶宁萍, 李立, 邱伟强, 李峰, 金银哲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199-20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目的是探讨不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对中国对虾抗氧化活性和蛋白质特性的影响。通过对脉冲电场处理(10~20 kV/cm,5~15 min)样品前后的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以及虾青素含量的综合测定,衡量样品的抗氧化性强弱;对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介电特性(1~10 GHz)的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对虾蛋白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处理能够提高虾肉的抗氧化能力,20 kV/cm条件下处理15 min时虾肉的总抗氧化活性、总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分别提升了15.88%、36.51%、62.14%和43.52%。在15 kV/cm和20 kV/cm电场强度下,虾青素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P<0.05),且虾青素含量最高增加了1.61倍,其含量变化与虾肉抗氧化活性变化显著相关(P<0.05)。此外,与未处理组相比,脉冲电场处理后虾肉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且介电常数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降低逐渐增加(P<0.05)。高压脉冲电场处理能够增强虾肉的抗氧化活性,提高蛋白质品质和氨基酸利用率,为中国对虾的加工方式和生物活性增强提供了新思路。
  • 张文振, 贺稚非, 简文素, 杨莉, 李洪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08-21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试验旨在研究川白獭兔生长过程中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特性的变化,为后续兔肉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以35、65、95、125、155日龄的川白獭兔为研究对象,对其屠宰性能、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宰前活重、全净膛胴体重、胴体长在35~125日龄期间极显著增长(P<0.01),屠宰率在35~95日龄期间极显著增长(P<0.01);95日龄时失水率和熟肉率分别为36.08%,67.04%;随着日龄的增长,硬度、咀嚼性、胶着性、剪切力均呈上升趋势;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总灰分含量在65日龄出现极显著降低(P<0.01);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随着日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95日龄之后趋于平稳状态;65日龄川白獭兔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日龄(P<0.01)。5个日龄川白獭兔肉中的矿物质元素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该试验指标,川白獭兔饲养到95日龄时,其营养品质基本达到稳定,食用品质较优,此时屠宰效益高。
  • 顾启新, 苗颖, 付媛, 马浩媛, 张美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16-22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热处理方法对燕麦麸皮的消化特性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燕麦麸皮为原料,对燕麦麸皮进行了蒸制、热风干燥、微波和炒制处理,并测定了其溶解性、傅里叶红外光谱、总淀粉含量、淀粉水解率、淀粉消化片段、总酚含量以及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几种热处理均可提高燕麦麸皮的水溶性,降低其吸水性,增强了其短程有序结构,并显著降低其总淀粉含量(P<0.05),其中炒制处理可使总淀粉含量降低29.79%,淀粉水解率增加,RS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RDS和SDS含量增加;炒制处理燕麦麸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至(48.84±3.19)%、(47.50±1.63)%和(95.01±1.63)%,增加了7.16%、3.76%和10.44%;炒制处理燕麦麸皮中总多酚含量由(226.68±9.67) mg/100 g增加至(268.04±8.94) mg/100 g,增加了18.25%,总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指标均呈正相关,炒制处理可有效提高燕麦麸皮的抗氧化能力。
  • 王晓辉, 朱婷伟, 孟凡聪, 陈复生, 郭兴凤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23-23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蛋白加入小麦粉中改善面制品营养品质的同时也会对面团的面筋蛋白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醇溶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组分,赋予面团黏性和延伸性。为探究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影响,将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SPC)、质构化大豆蛋白(texturized soy protein,TSP)分别以不同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制成面团,分离醇溶蛋白,通过内源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扫描及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等方法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小麦粉面团相比,添加8%(质量分数,下同)的SPI、SPC、TSP后,面团中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9.65%、9.85%、5.97%;添加8%的SPI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增加0.79%,β-,γ-醇溶蛋白比例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下降2.27%;添加8%的SPC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42%,β-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59%,γ-醇溶蛋白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增加3.25%;添加8%的TSP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47%,β-,γ-醇溶蛋白比例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增加1.12%。添加SPI和TSP均能使面团中醇溶蛋白肽链伸展,α-螺旋含量降低;添加SPI使面团中醇溶蛋白β-转角含量降低;添加SPC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结构无显著影响。综上,添加大豆蛋白使面团中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下降,肽链结构伸展,蛋白组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醇溶蛋白黏附在麦谷蛋白骨架的状态,增大面团拉断力,缩短面团拉伸距离。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探究面团中醇溶蛋白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体系,为植物源蛋白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 郭恬静, 梁月光, 程雪玲, 陈琼玲, 陈振家, 顾丰颖, 王愈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31-23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7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燕麦富含多酚类功能活性成分,可用于制作方便粥,但目前市场上的燕麦方便粥多以挤压膨化处理为主,该试验采用常压蒸煮、高压蒸煮和微波蒸煮3种不同方式制作燕麦方便粥,研究3种处理方式对燕麦方便粥的色泽、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多酚含量、感官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口感良好、功能活性成分较高的燕麦方便粥。结果表明,3种蒸煮方式均显著改变了方便粥的色泽;高压蒸煮可以显著降低燕麦方便粥的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分别为14.67 N、5.2 N、3.45 mJ,但弹性低于其他两种蒸煮方式;3种方式处理的方便粥微观结构均有所不同,但淀粉颗粒都变得疏松,有利于复水;微波蒸煮和高压蒸煮总酚含量保留较好,分别为63.93和61.88 μg/g;3种蒸煮方式的感官评分依次为高压蒸煮>常压蒸煮>微波蒸煮。由此可见,经高压蒸煮后的燕麦方便粥具有较高的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能够较好的保留燕麦的色泽及多酚含量,因此高压蒸煮是一种较好的制作燕麦方便粥的方式。
  • 蔡文强, 崔嘉航, 朱慧慧, 刘瑞, 李楠, 孙元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37-24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7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红芸豆皮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法、高压辅助水法、微波辅助水法和酶法提取红芸豆皮膳食纤维,并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膳食纤维的结构、理化性质和降血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水提组分相比,高压水提组分得率显著提高(12.20%),且多糖纯度增加。结合单糖组成和红外光谱可知,4种膳食纤维组分的单糖组成主要为Ara、Gal、GalA、Rha、Xyl和Glc,且具有果胶的特征吸收峰,是果胶和其他半纤维素的混合物。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膳食纤维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水提组分,其他3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有所提高,高压水提组分相对分子质量最高为1.13×106 Da,其次为酶提组分4.67×105 Da。黏度分析结果表明,酶提组分黏度最高,且酶提组分黏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加而降低,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的剪切稀化。微波水提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最强为82.86%,高压水提组分对α-淀粉酶抑制能力最强为35.04%。微波和高压辅助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红芸豆皮膳食纤维的得率和降血糖活性,为红芸豆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与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媛媛, 吴方智, 王斯可, 马艳萍, 刘朝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44-24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状态鲜核桃贮藏期间种仁的品质变化差异,以‘清香’鲜核桃为材料,测定3种状态鲜核桃(带壳坚果、整仁和碎仁)在(0±0.5) ℃冷藏期间的品质指标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各状态鲜核桃的发霉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整仁和碎仁的发霉指数显著降低;脂肪酸组分无显著变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3种状态的粗脂肪含量总体下降,以碎仁的粗脂肪平均含量最高,其在贮藏30 d期间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之后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低于坚果和整仁;酸价和过氧化值均符合林业标准。总体上看,贮藏过程中整仁保持了较好的品质,碎仁油脂品质相对稳定,但因其破碎程度高,营养成分含量损失较多较早失去商品价值,而坚果在保持较高的营养方面具有更大潜力。
  • 李佳霖, 陈家齐, 赵吉春, 李富华, 明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50-25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保鲜方式对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影响,该文以四川宜宾“红托竹荪”为试验材料,采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缓释贴纸、低压静电场(low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 LVEF)处理方式将红托竹荪贮藏于4 ℃,相对湿度75%的冷库,分析其对红托竹荪外观品质、生理指标、营养成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红托竹荪贮藏期间品质差异。贮藏12 d后,与对照组相比,1-MCP+LVEF组可以缓解硬度下降和质量损失,有效提高还原糖、总酚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营养物质保有率,显著减轻膜脂过氧化的程度,维持细胞完整性。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95.14%,结果表明,失重率、硬度、还原糖、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是影响红托竹荪贮藏品质的关键指标。综上,1-MCP+LVEF处理能够更好地维持红托竹荪的采后贮藏品质。该研究旨在为红托竹荪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为红托竹荪储运销售提供新的思路。
  • 刘朗, 张珍, 李蔚, 杜建明, 史建莉, 陈宜轩, 金丽娜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59-26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0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以甘肃特色资源荒漠肉苁蓉和红枣为原料,分别采用喷雾干燥(spray drying,S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制备固体饮料,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固体饮料的微观结构、感官状态、物理性质、吸湿性、溶解能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VFD较SD样品孔状结构小而多;SD样品ΔE为35.37,VFD样品ΔE为46.25,色差明显;感官发现饮料品质存在差异;物理指纹图谱分析得到SD较VFD样品具有良好的可压性、均一性,SD和VFD样品相似度为9.68%;SD样品吸湿率为19.64%,VFD样品吸湿率为18.99%,SD样品吸湿加速度小,为-0.002 6 g/h2;SD样品溶解能力较VFD好,溶解性为96.58%,溶解时间为52.38 s,湿润下沉时间为89.85 s;模拟体外消化发现,SD较VFD样品DPPH自由基清除率好,消化结束后SD与VFD样品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下降了50.64%、53.03%。分析得到干燥方法影响了固体饮料的微观结构,最终使不同干燥方法所得固体饮料的感官、物理性质与抗氧化能力等品质呈现出差异。该研究为荒漠肉苁蓉与红枣的开发提供了支撑和参考。
  • 金听祥, 马家豪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66-27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木瓜的干燥均匀性与干燥速率,优化干燥工艺,对木瓜热泵干燥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单因素木瓜热泵烘干试验,并根据试验条件,抽象出数值模型进行仿真研究。通过调整模型中来流温度、湿度、速度和木瓜切片厚度等参数,得到了木瓜切片在不同参数下的干燥均匀性与温升曲线。对比试验与仿真结果得到了提高木瓜干燥工艺中均匀性与速率的优化方案。当来流温度55~70 ℃,湿度15%~30%,速度0.2~0.8 m/s时,提高风速可以有效提高木瓜切片烘干的均匀性和速率;试验中干燥不均匀性系数ε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0.218,平均误差为0.064,极大值与仿真结果相比偏大36.75%;干燥前期拟合效果较好,试验中后期木瓜不均匀性系数对比模拟结果相对较高。
  • 胡晋伟, 赵志峰, 张欣莹, 祝贺, 李波, 孙海清, 徐炜桢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73-27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0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干辣椒外观形状和色泽是其品质分类的重要指标。目前GB 10465—1989《辣椒干》中对干辣椒外观形状和色泽的检测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检测阶段,通常受到主观感知、误差、视觉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未形成科学标准化的检测方法。该研究利用手机拍照对干辣椒获取图像,通过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提出了一种便捷、快速、准确的干辣椒外观形状相关特征量的测定方法。与游标卡尺法、剪纸法等人工测量相比,该方法更方便快速,可用于干辣椒的长度、宽度、面积等表型指标的测量。同时,通过构建红绿蓝(RGB)色彩模型获得干辣椒的外观颜色特征参数,色泽分选采用R/(G+B)比率为分级依据,结合干辣椒宽长比和面积可以将干辣椒分为优质、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
  • 杨芬芬, 王亚铜, 李勤勤, 周嫣然, 耿文娟, 张展闳, 樊国全, 章世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80-28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7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不同品种欧洲李果实为试材,对其描述性表型、外观数量性表型、不同组织部位内在品质、抗氧化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差异分析,基于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决定品质的关键成分因子,根据得分对6个品种进行排序,为欧洲李品种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果实在品质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果鲜重、果实纵径、横径、侧径最大的是‘总统’;不同组织的物质成分分布不同,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高于果肉;‘法兰西’可溶性糖最高;‘塔城酸梅’可滴定酸最高;果皮、果肉中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的分别是‘理查德早生’、‘女神’;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最强的是‘塔城酸梅’。维生素C、类黄酮与果实自由基清除效果呈显著相关性。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综合得分排名前3的是‘女神’、‘法兰西’、‘斯泰勒’。分析结果显示果皮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的品种是‘法兰西’、‘女神’,适宜鲜食;单果重、硬度、果皮及果肉L*、可食率等第一主成分得分最高的品种是‘女神’、‘斯泰勒’,适宜长途运输销售;抗氧化活性较高的品种是‘法兰西’、‘总统’、‘女神’、‘塔城酸梅’,适宜加工为抗衰功能的保健产品。
  • 梁安雅, 林羡, 卜智斌, 余元善, 肖更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90-29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甾醇的分子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作为膜结构调节剂,植物甾醇既能调节脂质体膜的结构性质,又能避免胆固醇摄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植物甾醇替代胆固醇,通过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桑椹花色苷脂质体,评价了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电位和微观形态等指标,并探究了植物甾醇对脂质体pH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胆固醇脂质体类似,植物甾醇的添加也能够得到粒径小、分散性好、包封率高的桑椹花色苷脂质体。当β-谷甾醇添加量为卵磷脂质量的26%时,桑椹花色苷脂质体贮藏后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率是添加了等量胆固醇的脂质体的1.6倍。植物甾醇脂质体贮藏前后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优于胆固醇脂质体的,尤其在胆固醇脂质体贮藏后,ORAC值下降2.42倍~3.65倍,植物混合甾醇脂质体的ORAC值则变化不大。综上,采用植物甾醇替代胆固醇制备桑椹花色苷脂质体,可制得较稳定、并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脂质体,可为负载生物活性物质的植物甾醇脂质体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 朱奕婷, 林杨, 汪丽霞, 徐小忠, 林倩倩, 陈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297-30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常山胡柚为原料,研究胡柚果经过不同取汁方式、不同杀菌工艺等关键果汁加工单元操作前后的胡柚汁品质变化。通过对胡柚汁微生物、酶活、色度、黄酮等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胡柚汁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带皮取汁能较好保留胡柚皮中总酚、黄酮及抗坏血酸成分,而对胡柚汁pH、可滴定酸和总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可溶性固形物略有增加,果汁亮度下降、黏度上升;去皮去囊衣的胡柚汁营养损失较大,但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热杀菌会降低胡柚汁中微生物数量、总SOD活力、酸度、可溶性固形物、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增加总糖和总酚含量,对果汁整体色度影响显著,且不同杀菌温度对各处理果汁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二次杀菌几乎可以杀灭胡柚汁中所有微生物,但同时会降低总SOD活力、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与热杀菌相比,二次杀菌对胡柚汁品质的总体影响较小。
  • 分析与检测
  • 孙细珍, 熊亚青, 倪兴婷, 李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05-31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采用感官分析、香气物质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解析吡嗪类化合物对酱香型白酒香气特征的影响。采用液液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从三轮次酱香型白酒中鉴定出15种吡嗪类化合物,基于定量结果结合气味阈值发现6种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1的吡嗪类化合物,对三轮次酱香型白酒具有重要的香气贡献;进一步通过香气重组与香气缺失/添加试验,明确了吡嗪类化合物对酱香型白酒香气特征的影响。综合研究表明,吡嗪类化合物对酱香型白酒的坚果香、烘焙香具有重要贡献,其次对青草香与花香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吡嗪类化合物对酱香型白酒的粮香与酱香具有烘托作用,提高吡嗪类化合物的浓度对提升酱香型白酒的丰富度与层次感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该研究通过剖析吡嗪类化合物对酱香型白酒香气特征的影响,为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调控与产品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 卢钏燚, 周静, 赵涛, 魏春菊, 贺禧, 王颖, 雷激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12-32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桑葚易腐烂、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稳定性差的问题,该研究以桑葚为原料制备桑葚微胶囊,最大限度保存和利用桑葚全果中的营养成分,并用其制备桑葚微胶囊酸奶(mulberry microencapsulated yogurt, MY),同时以桑葚冻干粉酸奶(mulberry freeze-dried powdered yogurt, FY)、普通酸奶(normal yogurt, NY)为对照,考察桑葚微胶囊对酸奶品质与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葚微胶囊添加量为1.5 g/100 mL时酸奶感官品质最佳;3种酸奶贮藏期间(21 d),MY的质构特性、pH值和感官更趋稳定,乳酸菌总数和桑葚活性成分含量均最高且被更好地保留,贮藏21 d时乳酸菌总数为3.65×108 CFU/mL,较FY、NY分别提高15.75%、9.18%(P<0.05),其总酚、黄酮、花青素保留率分别为83.32%、83.87%、73.82%,较FY提高了25.41%、34.51%、55.77%(P<0.05),微胶囊对花青素的保护效果尤为明显。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提示MY中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等特征性风味物质含量更高,而2-戊酮、正丁醛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含量降低,MY具有纯正浓郁的桑葚果香和酸奶香,桑葚微胶囊的添加对增进酸奶风味具有积极作用。综上,桑葚微胶囊使桑葚原料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酸奶的贮藏品质、活性成分稳定性和风味,并显著增强了酸奶的营养价值,该研究不仅解决了桑葚易腐性和活性成分稳定性差的问题,也为桑葚的开发利用以及丰富酸奶类型提供了思路。
  • 栗紫慧, 曲映红, 施文正, 顾金晖, 刘一漪, 张震, 姜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22-32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技术结合电子鼻及感官评定分析腌制黑鱼蒸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GC-IMS法从蒸制黑鱼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主导地位,其中醛类物质阈值低,是蒸制黑鱼的主要呈味物质,并于蒸制12 min时在所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占比最高,达到33.92%;其次是酮类和酯类。GC-IMS结合电子鼻以及感官评定的分析结果表明,生鱼与蒸制黑鱼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腌制黑鱼在蒸制12 min时的挥发性风味最佳,丁醛、异丁醛、(E)-2-戊烯醛、丁醇、2-甲基丁醇、2-丁酮、2,5-二甲基吡嗪、四氢呋喃的相对含量在蒸制12 min时最高,为12 min时的特征风味物质。该研究可为黑鱼最佳蒸制工艺的确定及黑鱼加工、开发预制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陈建英, 吕迪瑚, 杨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30-33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时期木枣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幼果期(S1)、膨大期(S2)、绿熟期(S3)、白熟期(S4)、半红期(S5)和全红期(S6)的木枣进行挥发性物质检测和风味感官评价,借助热图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建立模型,筛选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木枣共检测出121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烷烃类物质等;筛选出主要的差异挥发性物质有14种,有己酸乙酯、月桂酸甲酯、癸酸甲酯、壬醛、己酸、乙基己醇等;木枣的气味由青香转为果香,味道由涩味转甜,颜色由绿色转白又变红。此外,酸涩味与醛类、青香与醇类、脂香和甜味与酯类和酸类呈正相关。该文为木枣风味品质评价、食品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综述与专题评论
  • 李帮秀, 谭斌, 李森, 吴娜娜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37-34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和代谢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况。而膳食纤维是肠道细菌的主要能量来源,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促进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的产生来促进人体健康。膳食纤维在37 ℃条件下与粪便菌液混合进行体外发酵实验。该文综述了体外发酵过程中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以及膳食纤维性质变化方面的研究,膳食纤维的不同物理和化学结构是决定发酵速率、短链脂肪酸谱和不同细菌群生长的关键因素。但不同来源的膳食纤维对健康肠道生态系统的影响鲜有报道。该文对不同来源和性质的膳食纤维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作用,和如何通过膳食纤维促进健康进行综述。
  • 王钵, 柴宝玉, 叶发银, 雷琳, 赵国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45-35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9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米和大米粉是主食及无麸质食品生产的主要原料,其特性对最终产品的品质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对大米和大米粉进行适当的改性处理,可改善其特性并提升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该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了3类生物处理方法(微生物发酵、发芽、酶处理)对大米和大米粉主要成分、淀粉的糊化特性和热特性、营养安全特性以及加工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利用生物处理方法改善大米和大米粉特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该文对从原料学角度开发安全、可靠的大米和大米粉特性生物调控技术,推动大米制品品质提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黄薇, 刘远晓, 李萌萌, 关二旗, 卞科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54-36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湿热处理是常见的淀粉物理改性方法,适当的湿热处理可以有效改变淀粉的颗粒结构、分子结构等,从而影响其溶胀、糊化、老化等理化特性,进而改善食品品质。该文首先介绍了湿热处理的原理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湿热处理对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湿热处理在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旨在加深对湿热处理的认识,并为促进湿热处理在改性淀粉和提高淀粉基食品安全和品质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 刘芳, 韩伟, 郭超, 张颖, 张维清, 刘玉春, 王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63-37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8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米糠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产量大、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出普通精米的一倍,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高附加值资源。从中提取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种类齐全、过敏性低、生物效价高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是优质的植物性蛋白,可用来弥补蛋白质资源的缺乏。但目前米糠蛋白的提取效率低、成本高,导致加工利用水平不高。该文综述了米糠蛋白的提取和改性技术,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米糠蛋白含量和提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改性方法对米糠蛋白乳化性、起泡性、溶解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简述了米糠蛋白在食品加工行业的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发酵法、组合法高效提取并改性米糠蛋白的研究前景以及米糠蛋白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应用前景,旨在提高米糠的综合利用率,为米糠蛋白的生产、加工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 赵娅敏, 张敏, 张沛春, 张斌, 齐燕姣, 鲜亮, 王文芳, 陈丽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73-38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9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食品包装是食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引起或抑制人们的食欲,在提高食物的外观和质量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保护广大消费者免受变质腐烂的食品带来未知疾病的困扰,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而花青素是重要的天然水溶性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其属于多酚家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该文综述了近几年研究人员从不同植物中提取出花青素,将其作为指示剂制备智能pH复合膜,通过复合膜颜色的变化以监测肉类、牛奶和果蔬等的新鲜程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还讨论了花青素的来源、结构和性质,为研究人员探索从不同植物中提取的花青素智能pH指示膜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 刘欢, 刘畅, 雷化雨, 曹娟娟, 王英英, 赵燕妮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81-38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0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其中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不断上升,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构成了巨大风险。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s,TC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由感受信号的组氨酸激酶和相应的响应调节蛋白组成,是细菌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广泛参与细菌不同生理进程,并对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针对TCSs的靶向干预被视为潜在的抗耐药策略。该综述从TCSs及其在革兰氏阴性菌不同抗生素耐药性机制中的调控作用(调控抗生素灭活酶合成,调控细胞表面的修饰,药物流入或流出调节和其他调控机制)出发,阐述TCSs在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耐药病原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牛灿杰, 叶素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390-40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9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因兼具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可设计性、功能多样性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预定性、选择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检测中,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应用于构建食品快速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荧光传感器;一方面作为样品前处理材料应用于固相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等前处理技术,并对该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在食品检测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 贠航, 张一凡, 王佩文, 徐彦睿, 郭耀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 403-41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菊粉的主要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推测菊粉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该研究选取2013—2022年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英文文献、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中文文献作为数据样本,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所选数据的发表期刊、作者、机构、国家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增加关键词的聚类和突现词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菊粉研究的现状。结果表明,菊粉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发文量最多的分别是《食品工业科技》和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中有6位是中国学者,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文献发文量前10的机构均包含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来看多个国家对菊粉展开了研究,中国发文量最多(890篇),可见中国对菊粉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同作者和机构间虽有合作,但研究领域较为分散、合作还不够密切。CNKI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大多是以菊粉的益生元功效展开探索,并重视菊粉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突现词分析表明菊粉稳定性、协同作用、生物活性等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菊粉发展潜力巨大,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开发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尤其是以菊粉为原料进行食品研发,同时将菊粉用于药物递送载体、药物稳定剂、疫苗佐剂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整体而言,该研究为菊粉未来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