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1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 全选
    |
  • 刘文续, 王嘉良, 李嘉臻, 薛伊凡, 朱胜男, 黄尹, 王刚, 王琳琳, 赵建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7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干扰其正常的日常活动。研究发现,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前期小鼠实验发现,鼠李糖乳酪杆菌CCFM1068具有缓解便秘的作用。基于此,该文旨在通过人群实验评估鼠李糖乳酪杆菌CCFM1068对便秘的影响及其在改善便秘患者肠道菌群方面的作用。该研究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招募25名便秘患者,经过一周访问期,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益生菌干预。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后各采集一次粪便,用来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同时,评估每周自发排便、布里斯托尔粪便量表、便秘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结果显示,鼠李糖乳酪杆菌CCFM1068干预4周后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分型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其次,患者的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门水平上,显著上调了Firmicutes的丰度,下调了Bacteroidetes的丰度。属水平上,鼠李糖乳酪杆菌CCFM1068通过下调BacteroidesPhocaeicolaAlistipesParabacteroidesOdoribacterButyricimonas的丰度,上调DoreaClostridiumAnaerobutyricumRaoultellaAdlercreutziaMegamonasMediterraneibacterStreptococcusEscherichia的丰度,改善粪便稠度,缓解便秘。这些发现为后期应用益生菌缓解便秘提供了理论基础。
  • 胡天鹏, 钱鑫, 田培郡, 朱棚伟,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9-1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旨在探讨植物乳植杆菌CCFM1291通过产生乙酰胆碱缓解小鼠便秘症状的作用及其机制。通过为期2周的盐酸洛哌丁胺灌胃建立便秘小鼠模型,CCFM1291干预显著提高了小鼠的小肠转运速率,缩短了首粒黑便时间,并增加了结肠内容物中乙酰胆碱的含量。进一步分析表明,CCFM1291激活了便秘小鼠结肠组织中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3(Chrm3)基因的表达,促进了下游水通道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提升了粪便含水量。此外,CCFM1291显著增强了便秘小鼠结肠的电生理信号,而这一效应并非通过增强结肠自身乙酰胆碱合成能力,而是通过提高肠腔内乙酰胆碱水平,进而激活乙酰胆碱受体,调节下游Cl-、Na+、Ca2+等离子通道,促进结肠蠕动功能。该研究揭示了CCFM1291通过增加肠腔乙酰胆碱水平进而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为益生菌在便秘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齐程辉, 李琴丽, 刘媛, 孟祥龙, 刘振国, 郝宇, 马艺荧, 孔庆敏, 樊哲新, 韩苗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7-2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发酵麦胚提取物在食品、饲料及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生物转化麦胚对机体健康发挥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十分有限。该研究首先对乳酸菌发酵麦胚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性能和非靶向代谢组评估,进而以黑腹果蝇为模式生物,评价其对经低氧环境刺激的果蝇氧化应激状态以及肠道代谢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主要通过生物转化增加以谷胱甘肽(8.2 mg/100 mL上升至34.6 mg/100 mL)等物质为主的代谢物水平,增强体系的抗氧化潜力;作为膳食补充剂,乳酸菌发酵麦胚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缺氧果蝇肠道中参与机体能量代谢、信号转导、免疫反应等生理功能的核苷酸类、胺类、嘌呤类及生物碱类物质的丰度,改善其运动能力(85.2%上升至90.2%)和机体氧化应激状态(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0.3%上升至42%;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0.07 mmol/g上升至0.45 mmol/g),并提升了生存率(70.8%上升至86.7%)。因此,乳酸菌发酵麦胚提取物具有提高机体的缺氧耐受性的潜力。研究结果为乳酸菌发酵麦胚提取物在缓解缺氧引起的机体氧化应激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窦培冲, 戴舒春, 张莲莲, 苏敬允, 董国明, 朱梦丹, 钟远广, 张明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6-3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旨在构建蛋白内切酶Kex2表达菌株,并对其纯化过程及酶稳定性进行研究,开发适合规模化生产的整体工艺,进一步促进其工业化应用。选取酿酒酵母Kex2酶前体肽至丝氨酸苏氨酸区域进行基因合成并克隆于质粒pPICZαA中,电转化野生营养型菌株X33,通过抗生素(博来霉素)平板及菌落PCR筛选重组子,使用基础盐培养基进行了5 L罐发酵获得重组酶Kex2,通过发酵液预处理、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了纯化Kex2酶,进一步研究了10%(体积分数)甘油保护、冻干粉2种形态下纯化Kex2酶的保存稳定性。菌落PCR结果显示,通过平板筛选成功获得重组菌,经过60 h甲醇诱导5 L发酵罐Kex2表达量达到2.53 g/L发酵上清液;上清液经过中空纤维柱超滤、浓缩换液后电导率明显降低,可直接用于离子交换柱上样,经一步纯化得到Kex2(比活力20.24 U/mg),相对于发酵上清液其综合收率为41.6%;保存稳定性结果显示,甘油保护及冻干粉2种形态的重组Kex2在-20 ℃和冷藏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中甘油保护的Kex2在-20 ℃和冷藏条件下3个月后,剩余酶活力分别为77.7%、82.9%,冻干粉在-20 ℃和冷藏条件下3个月后,剩余酶活力分别为86.2%、77.8%。该研究获得的Kex2表达菌株、Kex2纯化工艺及Kex2对解决该酶应用成本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方颂平, 高纬光, 冯盼盼, 张恒飞, 胡进忠, 王旭, 刘露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3-4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探究浓香型白酒中主要风味成分对饮后舒适度的影响,该文以浓香型白酒中主要风味成分为研究对象,对特定浓度下的单一风味成分体外对乙醇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风味成分的重组和缺失,设计一款具有浓香型白酒风格的低醉酒度调香白酒,并通过志愿者测试验证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对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丙酸乙酯则对其表现出激活作用,大多数酯类成分对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活性具有激活作用;大多数酸类成分对ADH活性影响不大,而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庚酸、辛酸及甲酸对ALDH活性具有激活作用;在醇类成分中,糠醇、2-戊醇、异戊醇和正辛醇对ADH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大部分醇类对ALDH活性具有激活作用;此外,D-乳酸乙酯、S-2,3-丁二醇及四甲基吡嗪体外对ADH和ALDH均有激活作用,而L-乳酸乙酯、D-乳酸及L-乳酸体外对ADH和ALDH活性均有抑制作用。经志愿者测试,设计的低醉酒度调香白酒体外对ALDH的激活率以及饮后舒适度均显著高于对照调香白酒以及SCM和AHG成品固液法白酒(P<0.05)。该研究结果对低醉酒度健康白酒的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 杨中元, 祝辉, 王凝, MEHMOOD MuhammadAamer, 熊涛, 邹永芳, 蒋佳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41-4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2、10年糟龄的3种不同类型的浓香型白酒入窖糟醅,分别在其原本的酸度基础上增加酸度,通过小罐发酵与蒸馏,对出酒率及基酒理化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糟龄基酒风味有明显差异,相同糟龄不同入窖糟醅酸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基酒风味有显著影响,1年糟龄入窖糟醅酸度与基酒甲醇、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总酸、总酯含量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出酒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2年糟龄入窖糟醅酸度与基酒正丙醇、仲丁醇、乙酸、丁酸乙酯、戊酸乙酯、总酸、杂醇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出酒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10年糟龄入窖糟醅酸度与基酒乳酸乙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出酒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通过对不同糟龄入窖糟醅酸度调节可显著改变糟醅出酒率,同时可显著改变基酒中的某些风味物质含量,为不同糟龄浓香型白酒风味改善与质量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 周慧玲, 秦洋, 赵千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48-5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酱香型白酒历史悠久,具有多轮次发酵和蒸煮特点。七轮次发酵后,末轮次酒醅残余淀粉利用率低,糖化效率低。大小曲联用技术可提高白酒的糖化能力,甜酒糟可视为甜酒曲中糖化微生物的活化以及扩培产物,其中富含的米根霉等微生物被证实有分泌淀粉酶的能力,但目前甜酒糟还未被应用于末轮次酱酒糖化领域。该文旨在探讨甜酒糟和甜酒曲对高温大曲糖化能力的强化作用从而提高末轮次酱酒的糖化效率和粮食利用率。该研究优选合适的甜酒糟和甜酒曲添加量,并将其应用于末轮次酱酒醅发酵,对酿造后的酒醅淀粉进行直链淀粉含量、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凝胶渗透色谱检测,揭示甜酒糟对酒醅淀粉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7 g/50 g甜酒糟和3.5 g/50 g甜酒曲为最佳添加量。模拟末轮次酱酒发酵实验显示,甜酒糟显著提升糖化效率,残余淀粉消耗量较空白组提高15.38%,还原糖生成量增加12%。甜酒糟强化组的小分子质量淀粉含量增加,淀粉结晶度降低、淀粉颗粒表面裂痕和孔洞增多。从分子水平说明甜酒糟对末轮次酱酒醅糖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而甜酒曲强化组作用较弱,残余淀粉消耗量仅提高2.56%。因此,在传统大曲中添加甜酒糟可有效提高末轮次酱酒醅的糖化效率,为淀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高悦, 尉迪, 张雪, 刘拉玉, 陈松波, 安鹏, 刘延琳, 姜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56-6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土野生酵母菌群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相较于商业酵母菌剂,更有助于展现葡萄酒的风味独特性。为研究蓬莱海岸带子产区品丽珠葡萄自然发酵体系中本土酵母菌群多样性的演替规律,该研究连续2年以该子产区的2个葡萄园栽种的‘品丽珠’葡萄为试材,对其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群进行分离与鉴定,并利用Interdelta指纹图谱法分析酿酒酵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2个年份品丽珠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共计分离纯化387株酵母菌,分别属于9属20种,其中酿酒酵母菌株共248株,具有34种基因型;该子产区内酵母菌群的菌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年份和不同葡萄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蓬莱产区品丽珠葡萄酒本土酵母菌株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悦, 韩一凤, 胡琳琳, 张臣臣, 陈大卫, 潘丽娜, 黄玉军, 印伯星, 汪家琦, 李威, 顾瑞霞, 马文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63-6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合生元由活微生物和能被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利用的底物组成,能够为宿主健康带来益处。关于协同合生元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单一低聚糖,低聚糖组合对益生菌的生长和功能效果更好。但是不同低聚糖益生元如何组合,低聚糖益生元组合对益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属于协同作用还是叠加作用尚不明确。SynergyFinder 3.0是近年开发的用于交互式和可视化分析多种药物组合效应的工具包。该文以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s subsp.lactis)bb-12、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grx05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660为例,以最大细胞生长量(ΔOD600)和最大比生长率为指标,基于SynergyFinder 3.0理性分析了54种低聚糖组合对菌株生长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该实验条件下所有2种寡糖组合的ZIP值都在10以下,表明2种寡糖组合对菌株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属于协同效应,而是叠加效应。该研究拓展了对益生菌、低聚糖组合效应的认识。对协同合生元的理性设计和产品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未来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结合基因组尺度的代谢网络模型,探究低聚糖组合对益生菌生长的协同效应十分必要。
  • 陶丹, 刘唤明, 陈菁, 邓楚津, 潘旭思, 钟赛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69-7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产卡拉胶酶并高效降解麒麟菜的菌株,降解麒麟菜以利于其中有效成分的释放,以卡拉胶为唯一碳源,通过透明圈法进行初筛,DNS法酶活力测定和发酵麒麟菜降解率测定进行复筛,从南海的活藻石中筛选到1株卡拉胶酶活力和麒麟菜降解率较高的菌株ZN-8,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海洋嗜纤维菌属(Cellulophaga sp.)。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影响菌株发酵降解麒麟菜的主要因素[发酵温度、(NH4)2SO4添加量、发酵时间]。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建立回归方程,得到该菌株发酵麒麟菜最佳条件:接种量10%,(NH4)2SO4添加量0.5 g/L,料液比20(g∶L),发酵温度27 ℃,发酵时间6.5 d,发酵初始pH值为8。在最佳发酵条件下,麒麟菜降解率达到48.93%,相比于优化前提高了36.79%。综上,菌株ZN-8在麒麟菜降解方面具有较大潜力,通过对其发酵麒麟菜条件进行优化,显著提高了其降解效率,对于促进麒麟菜的绿色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麒麟菜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 张晓轩, 刘栗君, 叶发银, 赵国华, 雷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79-8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低脂植物奶酪的开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探讨了青稞β-葡聚糖(highland barley β-glucan,HBG)作为脂肪替代物对玉米醇溶蛋白植物基奶酪体外消化及益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0%青稞β-葡聚糖的植物基奶酪(HBG10)表现出更优的质地及更紧密均匀的微观结构。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随着HBG含量的增加,植物基奶酪的胃排空时间逐渐延长,氨基酸和脂肪酸的释放率逐渐降低。在体外模拟发酵过程中,HBG10显著提高了乙酸、丙酸及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HBG10和HBG30能够降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同时增加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这表明,HBG/玉米醇溶蛋白植物基奶酪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及改善肠炎等疾病的潜力。该研究为低脂植物奶酪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参考。
  • 刘秦明, 杨樊意, 黄正婧, 刘贝宁, 卢开华, 段仪, 周永秀, 李宏, 胡永金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88-9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丰富咖啡品类,将玫瑰花香融入咖啡风味中,优化玫瑰风味咖啡的发酵工艺。该文以卡蒂姆水洗咖啡生豆和食用玫瑰花为原料,将咖啡生豆复水、灭菌、接种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与玫瑰花共同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玫瑰风味咖啡发酵工艺,以最佳工艺对咖啡进行发酵,并比较发酵前后的咖啡颜色、生物活性成分变化及杯测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72 h、接菌浓度6 lg CFU/mL、玫瑰花添加量10 g/100 g,玫瑰风味咖啡杯测评分81.25。发酵后的咖啡生豆呈玫红色,生物活性物质单宁酸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9.79、26.16 mg/g,添加玫瑰花和K.marxianus共发酵能促进单宁酸的产生并增加总黄酮含量,从而增强咖啡的抗氧化活性。玫瑰花赋予了咖啡独特的花香,杯测描述为:玫瑰花香、杏仁味、糖浆、花茶口感、泉水甜、酸度柔和。该研究为添加风味原料与微生物共发酵赋予咖啡独特风味、提升咖啡品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任沿洁, 石婷婷, 胡文康, 俞珊, 曾雪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96-10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3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风味不稳定是影响鱼椒酸规模化生产的显著缺陷,而使用乳酸菌发酵是提升产品品质的手段之一。为了解乳酸菌强化发酵对鱼椒酸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和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发酵样本和接种发酵样本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组进行测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样本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发酵组中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是优势细菌。与自然发酵组相比,接种发酵组发酵早期pH值下降更快,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0.61 g/kg,0.97 mg/mL,141.12 mg/100 g。谷氨酸、天冬氨酸、乙酸作为味觉活性化合物,增强了鱼椒酸的鲜味和酸味。所有样本共检测出6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乙酸酐、对薄荷三烯等14种物质作为特征风味化合物,增强了鱼椒酸的酸味和松香味。L.plantarumW.cibaria与多种风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鱼椒酸的风味靶向调控及发酵工艺优化提供了参考。
  • 王泳俨, 李蝶, 熊九月, 黄俊维, 张美霞, 王兆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04-110.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足冬菜是以长叶芥菜为原料的发酵产品,其发酵周期长,发酵前后风味改变大,是川渝地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风味物质主要由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组成,是影响发酵蔬菜质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不同发酵年份大足冬菜产生的差异代谢化合物,分析差异代谢物组成、含量变化及显著代谢通路改变;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人类代谢组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Venn图及火山图等对代谢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找出1 668种差异代谢物,并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10个,其中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占比30.09%、脂质和脂质样分子占比18.19%和有机杂环化合物占比18.05%,主要参与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发酵年份大足冬菜非挥发性代谢物的改变,寻找代谢过程中显著差异代谢物,为大足冬菜成分研究及代谢网络制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续大足冬菜副产品加工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 胡丽萍, 李辉玉, 林嘉欣, 周海丽, 黄涛, 彭飞, 熊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11-11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36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采用喷雾干燥技术,以乳清蛋白、海藻糖混合物为壁材,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益生菌-槲皮素微胶囊的影响并对其耐消化性能进行评价。以益生菌存活率、槲皮素包埋率与得率、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作为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因素水平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然后应用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槲皮素添加量0.02 g/L,乳清蛋白质量浓度90 g/L,海藻糖质量浓度30 g/L,菌悬液与保护剂体积比为1∶3。此条件下微胶囊的益生菌存活率为26.19%、槲皮素包埋率为82.03%、槲皮素得率为72.16%,水分含量<6%,水分活度值<0.06,显示出良好的贮藏稳定性。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微胶囊中益生菌的活细胞数仅降低1.53 lg CFU/mL,这说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对益生菌的胃肠液消化耐受性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该研究将为益生菌和活性物质微胶囊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 许建春, 王建程, 方志峰, 樊哲新, 李宝坤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18-12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骆驼乳和牛乳外泌体。利用Illumina 6000技术对骆驼乳和牛乳外泌体中非编码小RNA(small RNA, sRNA)进行测序,将纯净sRNA与数据库比对后筛选出微小RNA(micro RNA,miRNAs)进行对比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在骆驼乳外泌体中鉴定出6 985种已知miRNAs和86种新miRNAs;牛乳外泌体中鉴定出8 675种已知miRNAs和229种新miRNAs,其中let-7a、let-7a-5p、let-7b、let-7b-5p、let-7、miRNA-148a-3p和miR-30a-5p等miRNAs在骆驼乳和牛乳中表达量较高。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发现牛乳外泌体miRNAs靶基因在细胞过程和结合功能富集数量最多;骆驼乳外泌体miRNAs还在催化活性上显示出巨大潜力,对细胞新陈代谢有一定促进作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发现,骆驼乳和牛乳外泌体miRNAs靶基因分子均在糖尿病并发症RNA完整值(RNA integrity number,RIN)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通路和癌症中的通路显著富集。结果提示骆驼乳和牛乳外泌体来源的miRNAs,如miR-92a、miR-10240-5p、miR-421-3p和miR-185-5p等可以作为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上述miRNAs对靶基因的调控可能与乳的有益作用密切相关。
  • 王子俊, 徐鹏飞, 朱天晴, 胡博, 顾正华, 辛瑜, 郭忠鹏, 郭自涛, 张梁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26-13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食源性抗氧化肽因其易吸收、安全性强,在食品和医疗保健品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该团队前期从牦牛骨胶原蛋白水解物中研究鉴定了4条具有抗氧化潜力的生物活性肽:GPPGPAGPAG(P1)、GPAGPAGPIGPVG(P2)、GPAGPSGPAGK(P3)和GPAGPQGPR(P4)。该研究首先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e2+螯合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验证了这4条肽的抗氧化活性。其次,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考察了温度、pH值、食品辅料、金属离子、光照和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4条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模拟了4条肽与Keap1蛋白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4条肽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P1展现出最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50.36±0.33)%], P4展现出最好Fe2+螯合能力[(45.99±0.32)%]。此外,4条肽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都能提升至60%以上,且在其他条件下,4条肽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都维持在85%以上。分子对接研究显示,P1、P2和P3能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抗氧化通路的关键蛋白Keap1有效结合。该研究为将牦牛骨胶原蛋白开发成天然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 施嘉妮, 张碟, 杨月月, 焦爱权, 金征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35-14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7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善淀粉基薄膜机械性能和多功能性的缺陷,该研究采用刮刀涂布法,结合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和茶多酚介导的网络纠缠和氢键组装提高纯淀粉膜的机械强度,开发了多功能茶多酚/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淀粉复合膜(tea polyphenol/carboxylated cellulose nanofiber/starch composite film,SF-CNF-TP),并对复合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添加将淀粉基薄膜的机械性能(韧性值)提升了2.47倍,尤其将断裂伸长率显著增加了1.14倍。茶多酚的添加进一步提高了羧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淀粉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并成功赋予其良好的紫外线屏蔽、抗氧化和抑菌能力,SF-CNF-TP在紫外区的紫外吸收能力接近100%,对2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李斯特菌)和2种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最后,土壤降解实验和豆芽生长实验证实复合膜具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安全性。这些结果显示了SF-CNF-TP作为可持续包装材料的应用潜力。
  • 吴怡敏, 刘陈龙, 葛志远, 汪忠志, 李琳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46-15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3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流延法将丁香酚(eugenol, EUG)负载到κ-卡拉胶(κ-carrageenan, KC)基质中,成功研制出KC-EUG薄膜。针对不同EUG含量(5%、10%、15%)对薄膜的形貌、结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以及表面润湿性能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系统探究。研究发现,EUG与KC通过氢键相互结合,随着EUG含量增加,薄膜的柔韧性、阻隔性能和疏水性增强。此外,KC-EUG薄膜还具备良好抗氧化活性与抗菌性能,其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效率均与EUG含量呈正相关。鉴于EUG具有挥发性,测定了EUG在KC-EUG15薄膜中的封装率,结果显示,EUG实际在KC-EUG15中的封装效率达到了(68.2±1.1)%,封装效果良好。针对KC-EUG15薄膜开展实际应用评价,KC-EUG15薄膜通过直接接触和挥发模式均表现出良好抗菌性,在25 ℃下使牛奶保质期延长近100%。综上,EUG的加入使KC-EUG薄膜的物理性能与功能特性均得到显著优化,在抗菌包装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廖庭霞, 孙曼慧, 张学金, 王珍珍,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54-16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拓宽新型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 BC)在复合抑菌材料上的应用,该研究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备细菌纤维素,并采用原位生成-溶液浸泡制备细菌纤维素/微生物溶菌酶/植酸钠复合膜,此后对其物理性能、抑菌活性以及细胞相容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酸钠的添加使复合膜的孔隙率减小;植酸钠添加量为0.01%时,复合膜的水溶胀平衡率达到最高(6 313%),表现出亲水性,相比于B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2.36倍和85.37%;复合膜展现出优异的抑菌性能,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生长抑制率均高于70%,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该研究制备的细菌纤维素/微生物溶菌酶/植酸钠复合膜展现出优异的生物抗菌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
  • 李娜, 王春华, 孙敏, 谢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63-17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单甘油月桂酸酯(glycerol monolaurate, GML)微乳液在延缓优势腐败菌引起的冷藏大黄鱼腐败变质的作用效果,该研究首先在体外考察了GML微乳液对单一/混合优势腐败菌(Shewanella balticaPseudomonas brenneri)的抑菌特性,并将优势腐败菌接种的大黄鱼块用GML微乳液处理,通过考察大黄鱼贮藏期间品质指标,以考察其体内抑菌效果。结果发现:GML微乳液对优势腐败菌的抑菌活性明显,胞外蛋白酶抑制率、抑菌圈直径增加,加剧细胞内蛋白质、核酸泄漏,造成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同时,细胞壁结构也有一定的损伤,细胞表面褶皱收缩,细胞间出现黏连。高浓度GML微乳液对S.baltica的抑菌效果优于P.brenneri,其中1.5 mg/mL GML微乳液对混合菌悬液的抑菌效果会比单一的优势腐败菌(S.balticaP.brenneri)更加明显。在体内接种实验中发现:1.5 mg/mL GML微乳液明显延缓优势腐败菌混合接种模式下的大黄鱼菌落总数增加、感官特性劣变、氨含量和氨基酸脱羧酶活性改变及肌原纤维蛋白降解,三氯乙酸-可溶性肽含量增加速率也会变缓。综上所述,1.5 mg/mL GML微乳液可用于延缓优势腐败菌导致的冷藏大黄鱼块腐败变质。
  • 魏金环, 王子坤, 陆蕊, 杨晋杰, 张凇彦, 华春, 辛颖, 陈复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74-18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百里香精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及抑菌性,研究了负载百里香精油/大豆油/百里香酚混合油相的纳米乳液(mixed oil phase nanoemulsion, MONE)的制备工艺。探究了水相pH、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与低酯果胶(low methoxyl pectin, LMP)质量比、WPI-LMP复合颗粒质量浓度、混合油相体积分数和百里香酚添加量对MONE的平均粒径和包埋率的影响,并评价了其稳定性及抑菌性。结果表明,在水相pH值为5.0、WPI与LMP质量比为1∶2、WPI-LMP复合颗粒质量浓度为25 g/L、混合油相体积为25 mL、百里香酚添加量为混合油相体积的5%条件下,MONE的平均粒径为(513.0±2.6) nm,包埋率为(93.00±0.36)%。稳定性试验表明,MONE在4 ℃下30 d内、pH 3~7和0~400 mmol/L Na+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相较于不含百里香酚的精油纳米乳液,MONE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增大8%左右,并且其对2种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均为15.62、31.25 μL/mL,因此MONE展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该研究结果可为负载混合油相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
  • 郝春燕, 支红丽, 赵薇, 张亚新, 刘会平, 张晓维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83-19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钙缺乏症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影响,而一些钙补充剂(如肽-钙复合物)会因胃肠道环境而降低生物利用度,因此开发钙结合量更高和稳定性更好的新型钙递送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该研究采用湿法美拉德反应制备卵黄高磷蛋白磷酸肽(phosvitin phosphopeptide,PPP)和葡聚糖(dextran,DX)的偶联物(PPP-DX),以接枝度为指标优化制备PPP-DX。利用红外光谱、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对PPP-DX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PPP-DX的钙结合能力和体外胃肠消化稳定性。结果表明,PPP-DX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PP与DX的质量比1∶3、pH 7、时间185 min、温度90 ℃,此时PPP-DX的接枝度为(39.12±0.43)%。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PPP的氨基和DX的羰基发生反应,美拉德反应可引起CO拉伸振动,以及C—H和N—H变形振动。与PPP相比,PPP-DX的α-螺旋和β-转角含量分别降低了52.04%和47.10%,β-折叠含量增加了62.93%,改变了PPP-DX的二级结构,同时荧光强度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PP-DX的表面结构为片状、凹凸不平。与PPP-Ca相比,PPP-DX-Ca的钙结合量从(74.33±4.39) mg/g提高至(159.06±2.19) mg/g,提高了1.14倍,胃液中钙释放率从PPP-Ca的(72.33±2.08)%降低到PPP-DX-Ca的(43.33±1.52)%,PPP-DX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胃液的消化作用,减缓了Ca2+的释放,使更多Ca2+进入肠液中,胃液中钙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证明PPP-DX可以用作新型钙补充剂的有效递送载体,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高效钙补充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杨莉, 吴奇霄, 刘福权, 幸勇, 程杰, 赵志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92-19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花椒作为一种药食两用资源,麻味源于其中以羟基-α-山椒素为代表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酰胺类物质,这类酰胺物质化学稳定性差,选用合适的溶剂是有效提取花椒酰胺类物质和提高贮藏过程中化学稳定性的关键。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 DES)作为新一代绿色溶剂,被广泛用于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但其在花椒物质提取中的应用亟待研究。该文制备了7种不同的DES,用于提取花椒中的酰胺类物质,探究了紫外光照射下羟基-α-山椒素在不同溶剂中的化学稳定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阐释DES对羟基-α-山椒素稳定保护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甲醇,溶解在DES中的酰胺类物质在紫外光照射下的保留时间显著延长,溶于DES后羟基-α-山椒素的CO和—OH特征吸收峰相对于未溶解的羟基-α-山椒素和DES溶剂均发生红移且峰宽更宽、吸收强度更大,反映了其保藏能力与溶剂内发生的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有关。该研究能为开发针对花椒特点的、成熟的低黏度DES溶剂提供理论性指导,同时对DES应用到在更多其他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具有一定的意义。
  • 王进英, 冶梓芩, 马金鸽, 马桂兰, 南杰卓玛, 赵秀枝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199-20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超声波改性对菜籽分离蛋白和亚麻分离蛋白的影响,该文研究了不同超声波功率(360、480、600、720 W)对2种蛋白理化、结构、功能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显著降低了2种蛋白的浊度,其中480 W时浊度分别下降至41.86%和48.29%。同时,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分别提升至49.61%和50.27%,伴随荧光光谱分别出现10 nm和15 nm的蓝移,表明蛋白质结构更加稳定。功能特性方面,超声波处理显著提升了2种蛋白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能(P<0.05),480 W时菜籽和亚麻分离蛋白的溶解度分别达到89.66%和91.39%,起泡性分别为90.45%和87.33%,乳化性分别增至26.23 m2/g和36.34 m2/g,同时泡沫和乳化稳定性也得到增强。此外,在模拟胃肠环境下,2种蛋白消化率分别提升至74.54%和90.88%,表明超声波改性显著提高了蛋白的消化利用率。综上,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了超声波改性对油料蛋白的多方面影响,揭示了其在改善油料蛋白品质特性方面的潜力,为超声波技术在油料蛋白的加工与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 华佳琪, 孙彬言, 韩玟珈, 左锋, 李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07-21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油莎豆蛋白(Cyperus esculentus L.protein,CEP)乳化性扩大其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应用,考察酶水解、酶水解结合酶促糖基化对CEP乳化特性的影响。首先使用木瓜蛋白酶水解CEP,以乳化稳定性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制备得到油莎豆蛋白水解物(Cyperus esculentus L.protein hydrolysate,CEPH);再使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将CEPH、壳聚糖(chitosan,CTS)交联,以接枝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CEPH、CTS共价结合最适条件,制备CEPH-CTS。结果表明,水解降低了CEP表面疏水性并提高其溶解度,使得CEP乳化性大幅提升。由于CTS的引入,CEPH-CTS结构更加灵活,溶解度再次提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CEPH-CTS具有较多的无规则卷曲结构,与CEP、CEPH相比分别增加了40.65%和32.39%。差示扫描量热仪结果显示,CEPH-CTS具有复杂且有序的结构,热稳定性优于CEPH。CEPH-CTS的乳化稳定性较CEP、CEPH分别提高了390.53%和40.79%。综上,酶水解结合酶促糖基化提升了CEP乳化稳定性,可为食品及饮料乳化剂的开发提供新选择。
  • 吴蔚, 张晓慧, 丁运敏, 郭麒, 牟洪晓, 闫达中, 李鑫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14-22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聚谷氨酸作为安全无毒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可用作绿色絮凝剂,但其絮凝微藻能力不佳。该研究采用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和壳聚糖(chitosan,CTS)2种生物高分子,相同质量混合,在酸性条件下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2,3-epoxyprop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GTA)反应,制备了一种用于微藻采收的PGA-CTS-GTA生物絮凝剂。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zeta电位等分析方法对改性物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其絮凝机理。结果显示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pH=3,GTA与PGA-CTS混合物质量比7∶1,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75 ℃,在100 mg/L投加量下300 r/min搅拌1 min、沉降1 h后絮凝效果达到了91.2%。对表征结果进行分析可知PGA-CTS-GTA絮凝过程中除了电荷中和外,架桥与网扑卷扫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郭彤, 黄欣娅, 戴宏杰, 付余, 张宇昊, 马良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22-229.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杂环胺具有致突变、致癌等毒性,极易在动物源性食品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的危害隐患和安全风险。该文旨在研究花椒精油、辣椒精油添加对油炸猪里脊中杂环胺的生成和抑制作用。分析花椒精油、辣椒精油浓度对油炸猪里脊中杂环胺生成含量的影响,发现杂环胺含量随着2种精油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添加6%的花椒精油对所检出的8种杂环胺均有最佳的综合抑制效果,辣椒精油在8%的添加浓度时达到最好的抑制率;2种精油对蛋白质和脂质氧化都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效减少了自由基和中间体物质的产生,进而减少杂环胺的生成。
  • 葛优, 高天翼, 丁茂桢, 段莹玉, 委怡瑞, 吴郝, 康壮丽, 侯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30-23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3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可接受的微冻温度波动水平以有效维持生鲜猪肉品质,该研究设置了不同的微冻温度波动[-3 ℃、(-3±2) ℃、(-3±4) ℃]对猪肉进行贮藏,测定其品质变化,并从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及氧化等角度探究温度波动对微冻猪肉品质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与对照组相比,低波动组的a*值显著降低,真空贮藏损失和蒸煮损失显著增加(P<0.05),pH值及剪切力值无显著变化(P>0.05)。而高波动组肉色进一步劣化,pH值和剪切力值显著上升(P<0.05)。此外,温度波动会导致不易流动水含量减少而自由水含量增加(P<0.05),肉的保水性变差。温度波动会影响肌肉组织微观结构,并造成总巯基含量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升高(P<0.05)。综上所述,温度波动会造成微冻猪肉的品质下降,降低温度波动能够有效抑制微冻猪肉的品质劣变。研究结果可为微冻贮藏技术在肉类产业的应用及生鲜肉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 王婧, 张萌萌, 张卓铅, 曹文红, 谭明堂, 朱国萍, 高加龙, 林海生, 郑惠娜, 陈忠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38-247.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9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牡蛎肽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其在胃肠道环境中稳定性差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活性发挥。为提高牡蛎肽的稳定性及减少牡蛎壳资源的浪费,该研究首先以牡蛎壳为原料制备了纳米碳酸钙(nano-calcium carbonate,CaCO3 NPs),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LG)对其进行修饰,并优化修饰工艺;最后将牡蛎肽负载到ALG-CaCO3 NPs上,对其进行聚乙二醇修饰,构建了牡蛎肽-CaCO3 NPs纳米体系,并进一步探究其结构稳定性、体外释放及消化特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aCO3 NPs的最佳修饰工艺参数为:ALG质量浓度5 mg/mL、温度35 ℃、反应时间2 h。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牡蛎肽-CaCO3 NPs纳米体系平均粒径为(288.7±7.6) nm,电位为(-30.5±0.8) mV,其包封率和装载量分别为(35.69±2.22)%和(19.71±1.60)%。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ALG通过羧基与Ca2+交联形成“蛋盒”结构对CaCO3 NPs进行修饰,而牡蛎肽是通过静电作用负载于纳米体系内部。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牡蛎肽-CaCO3 NPs纳米体系在模拟胃环境(pH 2.0)中36 h累积释放率仅为(40.31±0.63)%,而在肠环境(pH 6.8)中释放率显著提升至(93.12±3.76)%,表明其具有靶向肠道缓释特性。消化稳定性实验表明,牡蛎肽-CaCO3 NPs纳米体系可显著提高牡蛎肽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胃消化后抑制率从(23.66±0.93)%提升至(54.73±1.37)%,胃肠消化后抑制率从(4.75±0.38)%提升至(24.67±1.31)%。研究结果为功能性肽类的稳定化递送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牡蛎壳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 潘治利, 张凯彦, 雷萌萌, 张志凤, 袁欢欢, 艾志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48-25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冷冻熟面因口感好、方便等特点,发展潜力巨大。预冷是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冷冻熟面在不同预冷方式处理的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变化,选取了3种预冷方式:冰箱预冷(refrigerator pre-cooling,RPC)、冷水预冷(cold water pre-cooling,CWPC)、真空预冷(vacuum pre-cooling,VPC),4种预冷终温:20、15、10、5 ℃,对面条进行预冷。利用质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低场核磁等手段,探究不同预冷方式对冷冻熟面水分含量、质构特性、微观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水分分布等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PC处理后的面条自由水含量增加,微观结构遭到破坏,面筋网络结构断裂,对面条品质产生负面影响;CWPC处理后的面条水分含量显著提升(P<0.05),在5 ℃升高至73.35%,预冷至20 ℃和15 ℃的面条有较好的拉伸特性和面筋网络结构,但随着预冷终温的降低,面条吸入更多的水分,形成了更多的冰晶,面条的品质特性有所下降;VPC处理后的面条水分含量显著(P<0.05)降低,在5 ℃时达到最低,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3.13%。VPC处理后的面条在硬度、弹性、黏性、咀嚼性上都存在下降趋势,蛋白质二级结构更有序,微观结构更连续、致密。因此,VPC对冷冻熟面的品质特性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结果为不同预冷方式在冷冻熟面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杨世雄, 张欢欢, 梁叶星, 张雪梅, 李雪, 陈贵婷, 张玲, 高飞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57-26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甘薯全粉富含多种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为探讨不同颗粒细度甘薯全粉鲜湿面条的加工适用性,测定分析了不同粉碎强度条件下甘薯全粉的特性,系统探究了添加不同颗粒细度甘薯全粉对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细度为SF5的甘薯全粉粒径最小,D50为11.47 μm,L*为89.67,持水率为99.50%,持油率为55.50%,溶解度为30.00%,吸水膨胀度为34.16%,均为最大值,在经过第2~5次冻融后析水率最低,糊化特性各特征值显著降低。选择SF5制作鲜湿面条,鲜湿面条最佳蒸煮时间从180 s缩短至150 s,断条率最低,为1.50%,蒸煮损失率最低,为0.68%,吸水率最高,为61.89%,面条软硬度适宜,弹韧性等表现较好且色泽鲜亮、有浓郁甘薯香,感官评分最高(86.95)。相关性分析表明,甘薯全粉持水率和溶解度与鲜湿面条蒸煮特性的相关性最高,全粉粒径、L*、膨胀度及糊化温度与鲜湿面条质构特性的相关性最高,全粉冻融析水率与面条感官评分相关性最高。该研究旨在为不同细度甘薯全粉在鲜湿面条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参考。
  • 田东林, 方年欣, 付国权, 杨东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66-27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麸质是小麦中的主要蛋白质,由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组成并通过二硫键相互连接,赋予面团黏弹性,是决定面制品品质的关键蛋白复合物。该研究通过对小麦麸质蛋白施加不同强度(200~600 W)的超声波处理,评估了其可溶性蛋白含量、表面疏水性、游离巯基、非共价相互作用、二级和三级结构变化以及消化率。结果表明,高强度超声波处理导致小麦麸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表面疏水性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而增强,暴露出更多的疏水区域。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揭示,超声波处理导致麸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β-折叠结构含量增加,而α-螺旋和无规卷曲结构减少。此外,超声波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小麦麸质的消化率,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聚集增加,抑制了酶的作用。研究表明,小麦麸质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由疏水相互作用主导。综上所述,高强度超声波可以有效地改善小麦麸质的结构特性及功能特性,研究结果为食品加工和应用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 胡殿洁, 孙佳雪, 吴琼, 代永刚, 张莉弘, 迟燕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73-28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以米糠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制备工艺,探究超声处理对米糠SDF含量、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料比20∶1(mL∶g)、超声功率160 W、超声时间30 min时,米糠SDF含量最高,为(7.04±0.07)%,是超声处理前的5.72倍。与处理前SDF(soluble dietary fiber before treatment,B-SDF)相比,超声处理后SDF(soluble dietary fiber of ultrasonic treatment,U-SDF)红外光谱图具有典型的多糖峰值,且吸收强度增加,结晶度降低,结构更为疏松。U-SDF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和溶解力显著提高(P<0.05)。体外模拟胃环境(pH 2.0)、肠环境(pH 7.0)下测定SDF的吸附能力,结果发现,U-SDF的葡萄糖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和亚硝酸根离子吸附能力显著高于B-SDF(P<0.05)。因此,超声处理可以改善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物化特性和功能特性,提升加工性能。
  • 黄玲冬, 谭显鑫, 陈汭西, 朱秋昊, 刘奇, 晏承兴, 赵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83-29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7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米糠营养价值丰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为扩大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范围,需要对米糠脱脂。该文选择干热、微波、蒸煮和高压4种前处理方式,确定米糠脱脂的最佳方式,优化米糠超声波辅助乙醇脱脂的工艺,并对比脱脂前后米糠的粉质特性和降糖、降脂以及清除自由基等功能特性。结果显示干热是米糠脱脂的最优前处理方式,并可以提高米糠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比例。在干热条件下脱脂工艺的最佳组合为:料液比1∶6.25(g∶mL)、超声波温度56 ℃、超声波时间25 min,米糠的脱脂率为(85.74±0.18)%。脱脂后米糠的持水力、持油力、水溶性和膨胀力均优于脱脂前米糠;脱脂米糠的预测血糖生成指数为39.13,属于低血糖生成指数原料;相较于脱脂前,脱脂米糠对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抑制、胆固醇和胆酸钠的吸附、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均有良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脱脂米糠有较理想的粉质特性和功能特性,可作为后续开发米糠功能性产品的原料使用。
  • 朱立斌, 徐瑞航, 朱丹, 魏文毅, 牛广财, 张玙璠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92-29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速冻加工对鲜食糯玉米淀粉结构、理化性质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以小黄粘和万糯2000两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原料,对其速冻加工前后的淀粉结构、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速冻加工后2种鲜食糯玉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从4.78%和4.96%显著提升至7.60%和7.69%,而支链淀粉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2种糯玉米淀粉链长分布中,A链比例显著提高,B1、B2、B3链比例显著降低(P<0.05);2种糯玉米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分别降低了18.65%和19.04%;速冻加工后,2种鲜食糯玉米淀粉的相变温度(起始温度、凝胶化温度、终止温度)下降,凝胶化焓值分别降低了3.89、0.04 J/g,淀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糊化温度、崩解值显著降低(P<0.05),回生值显著升高(P<0.05)。此外,速冻加工后快消化淀粉和慢消化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实验证明速冻加工能够改变2种鲜食糯玉米淀粉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能够提高鲜食糯玉米淀粉的消化速率。该研究结果可为鲜食糯玉米的速冻过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朱恬琛, 庄晗笑, 张天竹, 孙晋跃, 周文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299-30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糯米山药皮作为浙江文成糯米山药的加工副产物,富含膳食纤维等食品功能性成分。为优化糯米山药皮酥性发酵饼干加工工艺,并探究糯米山药皮对饼干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将糯米山药皮加入饼干中,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糯米山药皮酥性发酵饼干的工艺优化,并通过气味感官评价、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饼干风味特性,采用微量法测定饼干纤维素含量及扫描电镜分析饼干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糯米山药皮酥性发酵饼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糯米山药皮15%、白砂糖32%、酿酒酵母1%、蛋黄液16%、牛奶36%、黄油16%、发酵时间40 min。糯米山药皮的添加使饼干的风味得分显著提高,且其香气特征与普通饼干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明确了饼干风味增强归因于酯类、烃类化合物的种类及数量的增多。糯米山药皮的添加使饼干的纤维素含量显著增加至174.77 mg/g(P<0.05),且改变了饼干结构,内部孔隙显著增多。因此,该研究在饼干面团中创新性地加入糯米山药皮,获得了一种可显著改善饼干品质特性的低卡高香无麸质新配方饼干,也为糯米山药皮的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化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林巾凌, 李晓芬, 易兰花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07-316.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旨在探究细菌素paracin wx3对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CBJ3引起的辣椒软腐病的控制效果及其对辣椒贮藏品质的影响,为辣椒软腐病防控及维持辣椒良好品质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细菌素paracin wx3对辣椒软腐病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体外,细菌素paracin wx3对Pcc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为16 μg/mL;在辣椒体内,细菌素paracin wx3浓度越高,辣椒软腐病发病率越低、病斑直径越小,16 MIC paracin wx3可以完全抑制辣椒发病。绿色荧光蛋白标记Pcc CBJ3的菌落计数结果表明,细菌素paracin wx3处理可显著降低辣椒上的病原菌数量。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aracin wx3可以通过在细胞膜上形成孔杀死果胶杆菌,从而减少辣椒表皮病原菌的分布量,进而维持辣椒组织完好性,减轻软腐症状。同时,细菌素paracin wx3处理可以保持较好的果实品质,控制辣椒在贮藏期间的失重减少,可维持较好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色泽,还可以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防止丙二醛含量的升高。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果表明,细菌素paracin wx3处理可以减少辣椒5-甲基-3-庚酮、丙烯腈、二甲胺等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减少释放恶臭气味。该研究可为辣椒软腐病生物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 杨杨, 乔婷, 王浩, 韩育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17-32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提高李果实低温贮藏品质的新途径,该文分析了50 mg/L外源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浸泡处理对0 ℃低温贮藏条件下‘大紫’李果实抗冷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CHA处理显著缓解李果实冷害发生、减轻褐变、维持果实硬度,进一步研究表明CHA处理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离子渗透率上升和丙二醛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半乳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下调果胶裂解酶基因表达,上调纤维素合成酶基因表达,提高果实中酚酸和木质素的含量并诱导了冷响应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上述结果说明,CHA可能通过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和强化细胞壁结构改善采后李果实的抗冷能力。该研究揭示了CHA改善李果实低温贮藏品质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具有抗冷功能的新型果蔬保鲜剂提供了理论支持。
  • 陶胜, 张瑞, 李宇航, 庞玲玲, 陈兰, 姜瑜倩, 李喜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26-33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静止预冷冷却速度慢、冷却均匀度低,进而导致采后贮藏品质不佳等问题,该研究以灵武长枣为试材,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确定最佳差压预冷参数,并探究了该预冷方式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送风温度0 ℃、风速1.5 m/s、打孔直径25 mm、周转筐间距100 mm条件下预冷效果最佳,预冷效率和冷却均匀度达到5.74 h和0.106。贮藏实验表明,差压预冷可显著降低灵武长枣失重率、维持果实良好外观色泽、延缓果实转色,同时抑制呼吸强度、延缓果实衰老进程,维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此外,差压预冷还显著降低了灵武长枣纤维素酶、β-半乳糖苷酶以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延缓了细胞壁降解,抑制了果实软化,有效改善了灵武长枣贮藏品质。该研究为灵武长枣贮藏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普适的预冷处理方式,对灵武长枣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大宗果蔬物流、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基础。
  • 何海晏, 谈馨忆, 王洪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36-34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系统探究了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处理对冷萃绿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及其在低温贮藏下稳定性的影响。对比PEF处理、高温短时间(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处理对冷萃绿茶贮藏期间香气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挥发性化合物,PEF处理组、HTST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检出90、78、75种化合物。分析各类化合物浓度发现,PEF处理与对照组相比,使酮类、酯类及含氮杂环物质的浓度分别增加39.67%、267.92%、101.29%,赋予茶汤丰富的香气特征。同时,PEF处理相较于HTST处理更好地保留了冷萃绿茶中的醇类、醛类、萜烯类化合物。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R2X=0.636,R2Y=0.995,Q2=0.926)筛选出变量投影值>1的化合物共42个,其中PEF处理组中包括特征性酯类化合物[异戊酸叶醇酯、(E)-2-己烯基己酸酯、γ-己内酯]、HTST处理组中包括特征性酚类化合物(丁香酚、苯酚)和吡嗪。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ur activity value, ROAV)分析表明,PEF处理组中ROAV>1的化合物有15种,而HTST处理组和对照组仅为12和11种,表明PEF处理后的冷萃绿茶具有更加丰富的香气感知。感官评价发现PEF处理后的冷萃绿茶相较于HTST处理组具有更高的花香、青草香、果香感知,且香气总体强度更高。通过拟合Weibull分布函数比较PEF处理和HTST处理对主要香气贮藏稳定性的影响,PEF处理具有更好的香气贮藏稳定性,尤其是对芳樟醇的香气保留(ROAV>1)超76 d。研究结果表明,PEF作为非热杀菌技术,可有效保持冷萃绿茶的特征香气轮廓,提高香气贮藏稳定性,为高品质热敏性饮料的贮藏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 岩嘎, 杨艳芬, 杨梓泰, 刘瑶, 段红星, 谢瑾, 李家华, 王凯博, 刘本英, 杨广容, 马玉青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46-35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景迈山古树与生态茶园晒青茶的品质差异,该研究选取景迈山14个古茶园、8个生态茶园的鲜叶为原料按传统晒青茶的工艺加工制得的茶样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测定,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不同季节与栽培模式分析两类晒青茶在品质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从不同栽培模式看,古树晒青茶感官品质优于生态晒青茶,整体表现为外形条索紧结有毫、色泽墨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香,滋味浓醇回甘,叶底黄绿柔软、有芽;生态晒青茶则为外形条索紧结略有毫、色泽墨绿泛褐,黄绿较明亮,香气清香,滋味较浓醇,叶底黄绿。古树晒青茶氨基酸、咖啡碱、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儿茶素含量整体高于生态晒青茶,而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生态晒青茶,其他成分差异不显著。古树晒青茶在不同季节品质特征差异明显,秋季古树晒青茶整体优于明前、明后;但其汤色、叶底感官品质与春季相比欠佳,明前春茶叶底表现最佳,为黄绿、柔软、较匀亮、有芽,明后春茶汤色表现最佳,为浅黄绿、较明亮;明前春季古树晒青茶氨基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含量最高,明后春季古树晒青茶可溶性糖、黄酮、EC、儿茶素(catechin,C)、ECG、儿茶素总量最高,秋季古树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含量最高。该研究阐明了不同季节与栽培模式景迈山古树与生态茶园晒青茶的品质差异,对今后古茶树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龙门, 梁斌, 孙佳怡, 易建康, 周頔, 詹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55-365.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低/无蔗糖奶茶市场需求显著增长,而非营养性甜味剂(non-nutritive sweetener, NNS)因其提供甜味而无热量成为糖替代的主要成分。研究通过定量描述性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结合青年消费者接受度测试,探讨不同NNS配方对中式奶茶感官特征及消费者偏好的影响。通过PanelCheck软件评估QDA评价小组的表现和产品的感官特征;采用ConsumerCheck软件中箱型图和堆叠直方图可视化展示消费者对每个样品的喜好评分分布,应用偏好映射分析探讨了QDA数据与消费者喜好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牛奶香气、茶的香气、甜的气味、甜味、顺滑感能够驱动消费者偏好,且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3种NNS的复配使用能够有效改善甜味的整体感官体验,提升青年消费者接受度。研究结果为低/无蔗糖奶茶的配方优化及市场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侯美含, 张展开, 张智宏, 马海乐, 高献礼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66-37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代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来,而豆酱又起源于“醢”,即发酵肉酱,说明肉类可以作为发酵酱油的原料,但目前以猪肉为(部分)原料生产的酱油在现代文献中尚未见报道。为丰富我国酱油品种和探明猪肉对酱油风味的影响,该研究利用猪肉代替部分大豆,按照高盐稀态工艺开发了猪肉酱油,并利用定量感官评价、常规理化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MS/GC-O)等方法分析了猪肉对酱油风味和理化指标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猪肉相比对照酱油的鲜味提高13.79%,醇香、果香、麦芽香和焦糖香相比对照酱油提高35.04%、25.46%、23.55%和13.46%。常规理化指标分析表明,添加猪肉的样品酱油相比对照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2.50%~8.64%,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提高7.44%~22.60%和25.85%~40.18%。由以上结果可知,添加适量猪肉不但显著改善酱油风味,而且可以提高酱油抗氧化活性。GC-MS/GC-O分析表明,猪肉酱油具有的脂香香气的化合物及麦芽香、醇香、果香香气的化合物含量相比对照酱油分别提高了39.73%、32.07%、52.95%。猪肉特有的1-戊烯-3-醇、庚醛、E,E-2,4-癸二烯醛、壬醛等物质赋予了猪肉酱油脂香。该研究利用猪肉代替一定比例大豆开发了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猪肉酱油,不但可以丰富酱油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种类的酱油选择,而且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 陆小双, 李光彩, 张孟聪, 李冬芳, 谢涵, 刘爱玲, 刘仲华, 张盛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75-384.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开发高效的茶叶萃取方法,对茶产品的工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以贵州遵义红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萃取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0.5 MPa、萃取温度50 ℃、动态萃取时间1 h、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夹带剂添加量150 mL、CO2流量20 L/h,在此条件下红茶萃取得率为0.671 9%。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闻仪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对红茶超临界萃取物的香气化合物组成进行鉴定分析,筛选其中的关键香气化合物。在红茶超临界萃取物中共鉴定出122种香气物质,以醇类、酯类为主。通过气相色谱-嗅闻仪分析,共嗅闻出28种香气活性成分,香气强度中等及以上的化合物有17种,大多为酮类和醇类化合物。采用ROAV法分析,筛选出51种ROAV≥1的香气化合物,其中有13种香气化合物的香气强度达到中等以上,包括β-紫罗酮、香叶醇、芳樟醇、香兰素、水杨酸甲酯、α-紫罗酮等,这些化合物可能对形成红茶超临界萃取物花香、果香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贡献。该超临界CO2萃取茶叶工艺可为茶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周方, 朱盛尧, 向红, 吴浩人, 袁勇, 银飞燕, 巢瑾, 罗茜, 周令欣, 赵萌萌, 邹玉娴, 颜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85-393.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3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夏茶因其品质不佳常被弃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该研究通过感官评估、紫外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分析以夏季的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绿茶和红茶的品质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金茶绿茶口感醇爽,具有栗香;黄金茶红茶口感醇和,带有花香和薯香。在化学成分方面,黄金茶绿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茶红茶(P<0.05),而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含量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香气成分方面,黄金茶绿茶和红茶共鉴定出1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黄金茶绿茶中碳氢化合物占比最大,而黄金茶红茶主要以醇类、醛类、碳氢类和酮类为主。黄金茶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是黄金茶绿茶的2倍。此外,筛选出29种关键差异的挥发性成分,黄金茶绿茶主要含有木香型的(-)-β-杜松烯、α-白菖考烯和草本香型的菖蒲烯、α-荜澄茄油烯。而黄金茶红茶中以花香型的香叶醇、苯乙醇、反橙花叔醇等化合物含量较高。进一步结合相对香气活性值分析,发现芳樟醇、香叶醇和β-紫罗酮对黄金茶红茶的花香有显著贡献,而黄金茶绿茶栗香特征主要源于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酮和菖蒲烯。该研究为湖南特色茶资源的季节化开发和夏茶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荆思思, 李曙伟, 傅容湛, 朱峰, 刘亚萍, 李红霞, 和水祥, 田婉怡, 范代娣, 费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394-402.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益生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影响神经精神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益生菌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正日益受到临床研究者的关注。MGBA作为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其功能依赖于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益生菌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大脑健康,包括调节神经递质合成、调控免疫炎症因子的释放以及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然而,当前益生菌的发酵技术普遍面临成本高和操作复杂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该文首先探讨了益生菌在MGBA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次,总结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益生菌发酵效率的优化策略,以克服其临床应用中的障碍;最后,针对益生菌制剂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提升策略,为开发更高浓度和疗效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犹然, 贾晓珂, 郑萌萌, 蒋叶繁, 杨煜博, 赵延礼, 李妍, 何红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403-41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1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乳酸菌和酵母菌是食品发酵中常用微生物,可以改善食品风味、延长保质期、促进人体健康。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制备发酵饮料的常用基质。该文对不同组合混菌发酵果蔬汁产生的风味物质和乳酸菌-酵母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相比单菌发酵,混菌发酵可以产生更为丰富的风味物质,提高发酵果蔬汁的品质。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和酵母菌通过协同、竞争、拮抗等方式相互调节,提高发酵效率,显著影响果蔬汁的感官特征。该文总结乳酸菌及酵母菌混合发酵影响果蔬汁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为新型果蔬饮料的开发提供思路。
  • 杜源鑫, 张桂香, 寇安琪, 刘广昊, 张炳文, 王金慧, 徐楷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412-421.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我国传统毛霉豆豉生产中品质波动大、市场上无法做到优质优价等问题,该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传统毛霉型豆豉的多维度营养品质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分析毛霉型豆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酵机制及其对营养成分、风味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涵盖蛋白质组分、脂肪酸构成、功能性代谢产物及潜在风险因子的分级评价体系,为毛霉型豆豉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毛霉豆豉的微生物污染防控机制、功能性代谢产物积累规律以及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方法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异黄酮、多酚等功能组分的协同作用机理及其在品质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将代谢组学特征谱与生物可利用度评估相结合,推动品质评价体系从传统感官-理化二元框架向功能活性-安全双属性整合模型演进,提出需建立原料多级质控、危害因子谱系数据库及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全程监控的三维防控策略,建议通过标准化工艺参数调控提高异黄酮等活性物质的最低含量标准,同时强化对微生物毒素、重金属残留和大豆致敏蛋白的协同监控,为传统发酵食品从“定性描述”向“定量调控”的学科跨越提供理论参考。
  • 栾亚林, 谢刚, 罗凤莲, 郭玉垚, 张颖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51(19): 422-428. 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42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苯并(a)芘[benzo (a) pyrene,BaP],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家族的一员,因其显著的致癌与致突变特性,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这一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重视。在食品领域,尤其是植物油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高温加工步骤如焙炒等,使得BaP成为植物油中潜在的高风险污染物。该文概述了植物油中BaP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涵盖免疫学方法ELISA、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HPLC、GC-MS以及HPLC-MS/MS等。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推动检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而且对于确保植物油产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